格尔木市地震局简介
一.单位基本情况
1975年,格尔木县革委会成立县地震办公室,抽调2名专职干部,并由县委一位领导主管这一工作,把地震工作作为党委的一项突出工作来抓。后因工作需要,自1981年起,地震办工作交由科委管理,1992年地震办停办,1994年又恢复,仍与科委合署办公,人员编制为2人,每年的业务经费3000元。为切实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理顺关系,2001年,市地震办更名为“格尔木市地震局”,并隶属市政府办公室管理,编制为5名,2017年全局有正式职工5名,综合服务中心人员1名,公益性岗位1名,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1名,全局大专以上学历5名,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名。
格尔木地震局代管大格勒乡、小灶火、乌图美仁乡、察尔汗、纳赤台、大干沟、大格勒6个强震动观测台,沱沱河、花土沟、冷湖、大柴旦、乌图美仁4个测震台,格尔木、茫 崖2个基准台,监测数据直接发送至省地震局台网中心。
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格尔木市地震局主要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起草有关地方规章,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
(二)依法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情况。
(三)制定防震减灾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防震减灾工作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管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本地区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和管理群测网点,负责提出地震趋势意见。
(五)会同有关部门协助市政府拟定地震应急预案、综合防御措施,并负责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承担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办事职责;负责震情速报和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六)管理地震烈度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审查;负责管理城镇、经济开发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查工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机构的资格审查、认证和登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工作。
(七)管理以地震动参数和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要求;参与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的评审,指导和监督重大工程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八)推进地震科技现代化,组织管理地震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地震科技工作与交流。
(九)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十)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地震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格尔木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市政府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防震减灾领导,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格尔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依法行政,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工作。我局努力做好震情监视和地震短临跟踪工作,修订了《格尔木市地震短临跟踪工作方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注意异常现象并报告落实,每月及时编制上报地震监测简报、地震信息,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重新确定了防震减灾助理员、灾情速报员、地震宣传员94多人,确保群测群防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监管,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青海省防震减灾条例》、《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防震减灾法规和地方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与经发委、住建局、国土、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共同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工作程序。近年来,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130余项工程,办理了相关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认手续。
(三)充分准备,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工作
一是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市地震应急预案已做到社区、村一级,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根据《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格尔木市2017年度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的通知》(格政办[2017]52号),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制定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及地震应急预案并上报市地震局备案。
三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培训。2014年2月19日下午,应62218部队邀请,地震局工作人员以视频形式为驻守青藏线的唐古拉、沱沱河、五道梁、纳赤台、大柴旦、诺木洪、茶卡等兵站及指挥所1000余名官兵就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市地震局、市安监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市公安消防支队四家联合开展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共开展防震减灾培训10次。
三是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为评估新修订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各部分或整体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市委办、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格办发[2014]98号),要求全市各单位、各大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每年全市30多所学校、人员密集场所、生命线工程单位均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工作。
(四)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工作
《格尔木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和《格尔木市地震小区划》项目经过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下达了立项批复,经过招投标,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格尔木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完成了小岛社区、新华中学、市第二中学、海西电力、市公安消防支队5处地震科普活动室装修;完成全市33所学校避险场所标示牌及疏散道路指示牌安装;在中心广场、体育广场新建避险场所标示牌8块,在中心广场、体育场、昆仑花园广场、盐湖广场配套应急水井4口。《格尔木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于2016年4月14日顺利通过验收。格尔木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已完成打孔取样工作。争取资金3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格尔木数字中心台网室内装修及设备配置工作。
(五)协调各方,加强地震遗址环境整治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环境整洁、生态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标准,向市环保局争取经费对8.1级地震纪念碑刻(描)字;8.1级地震纪念碑周边硬化(约30平方米铺水泥块砖),清理垃圾。西大滩古地震遗址上方搭建不锈钢雨罩(6米×12米);平整场地,清理土方塌陷垃圾等工作。
(六)建设了格尔木市地震科普馆
2014年8月26日下午,在格尔木市昆仑山国家地址博物馆挂牌成立了格尔木市地震科普馆。格尔木市地震科普馆全馆占地200平方米,分为序言区、地球知识区、地震知识展区、8.1级地震遗址展区、地震影像五大区。馆内还拥有一个防震减灾地震动感模拟平台,广大群众可以亲自感受一番地震发生前后的状态,更加直观的认识地震。地震科普馆在揭牌开馆后,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地震相关知识,体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有效提高面对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七)积极加强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宣传周、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平台,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七进活动,近年来,共开展宣传30多次,发放防震减灾知识图书3000余本,地震知识小折页1万余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抽纸20000盒,展出展版200块,悬挂横幅20多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已基本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不断提高广大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