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郭勒木德镇阿拉尔村的董桂红是蒙古族牛羊皮编织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专注于传承蒙古族优秀文化,为发扬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尽心尽力。他用一块皮子、一把利刀编织着美好的新生活,也编织着民族传统技艺的未来。
董桂红从小生活在草原上,游牧民族生活中离不开与牛羊打交道。而用牛羊皮编织一些生活用品是他们从小就会做的事情。一把小刀,将一张乳白色的牛皮或羊皮割成“千丝万缕”,编出各式各样的马具,这样的生活董桂红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董桂红说:“牛羊皮编织是蒙古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好东西。我是从我父亲手上学来的,我希望将这门手艺教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把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蒙古族牛羊编织技艺是纯手工制作,制作时首先要将新鲜的皮子埋在碱土里,去除皮子表面的毛发。然后用酸奶发酵出的黄水浸泡皮子,使皮子变软。再用专业工具一块块将皮子割下来,按照需要将皮子编织成所需用品。
“制作的时候,首先要把皮子上的毛扒掉,然后把皮子整理好,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割好以后才开始编织。一个马笼头编织出来需要两天时间。但是大家都比较喜欢手工编出来的东西,手工做的更结实。”董桂红介绍道。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在董桂红看来,每一次编织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接纳和传承。尽管手工牛羊皮编织工序复杂,花费时间长,但他觉得天然的就是最好的,这种皮子编出来的马具不仅柔韧性强、质量好、防水,最重要的是不会伤到草原上的牲畜。他所编织出来的牛羊绳不仅频频亮相各类民族手工艺展,更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花不菲的钱购买他所编织的东西。
为了让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不被人们遗忘,董桂红主动办起了培训班,在村里的文化站,指导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牛羊皮编织技术。同时多次被邀请参加州市举办的蒙古族牛羊皮编织技艺培训活动,为喜爱蒙古族编织技艺的学员亲自授课。
马缰绳、马龙头、马肚兜、马鞭子……这些草原牧民曾经常用的马具,传承着一代代牧民在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他们的编织工艺从粗糙变得精细。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桂红将牛羊皮编织看做自己一生的事业,从未间断,并且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的路上做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