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了解格尔木市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格尔木调查队通过对市工信局等相关单位和相关企业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格尔木市数字经济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建设、数字产业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等方面取得有效进展,但是存在数字化基础配套措施薄弱、数字化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数字化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数字经济发展仍需各部门多方面综合施力。
一、格尔木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实施城乡通信网络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13万公里,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移动电话基站达到2810个,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5.01万户,其中4G用户总数为16.99万户,5G用户总数为17.45万户;宽带业务接入端口达到19.13万个,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10.71万户,建成三大运营商高原数据灾备中心。全市共开通5G基站400个,实现人流密集商业区、主城区、大部分乡镇所在地及重点行业5G网络连片覆盖。近年来全面完成第三至七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2023年成功申报第九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项目26个基站建设,有力缩小全市城乡数字鸿沟,极大提升了农村牧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
(二)政府数字建设不断推进
一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格局,依托青海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统筹推动57个部门认领事项1496项,优化“一网通办”应用,依托“青松办APP”、支付宝“市民中心”等线上载体,线下打造自助服务区,推行“一网多端”服务新模式,实现540项政务服务事项95%“网上可办”。与22个省(自治区)的373个县(市、区)同步实现104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全力构建五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实现社区服务的“智慧社区”、智慧城管系统“城管通”等APP线上运用推广。全域内进行智慧教育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智慧教育“十个全覆盖”。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青海医保”APP,推进“互联网+医保”,实现“一网通办”。建成格尔木文旅大数据分析中心、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建成智能图书馆,数字文化馆项目正在实施。加快农村牧区“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设立“三室一平台”综治中心45个,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三)产业数字提升不断深化
一是工业经济是格尔木的主导产业,以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化改造为抓手,实现光伏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太阳能装置的远程控制和维护,并建设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发电量实时预测系统;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智能盐湖工程,实现盐湖材料采集的智能化、生产加工智能化和共享化。青海盐湖元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及系统优化、宏扬水泥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等项目的实施,同时SAP财务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在盐湖集团、藏格钾肥等大型公司推广使用,推动智能化工厂与现有生产流程衔接,促使各环节有效提速,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二是数字贸易不断提升,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深入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农畜产品出村进城,上架枸杞、藜麦、牦牛肉干等特色产品,2023年的1-6月网络销售额达240万元。盐湖工业股份等龙头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4家物流公司成功申报网络货运资质,建成市级物流配送中心,并配套仓储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了农产品、工业品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
(四)网络安全防护不断提升
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对政府网站、重点网站等网站进行远程监测,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网络检查和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和网络技手段优势,开展“净网2023”、“防除降保”等专项行动,加强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巡查,有力维护网络环境清朗,为数字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基础配套措施薄弱
一是数字产业发展规模小,格尔木市数字经济规模结构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依然不够。二是要素市场开发难度大,数据要素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数据要素的确认、流通、交易等制度不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合力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与系统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并存,各类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处于离散状态,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三是数字基础设施配套差,数字基础设施不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完善,软硬件建设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短板弱项依然突出,目前全市没有较高影响力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
(二)数字化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一是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型创新人才、科研团队、数字经济人才缺乏,高端数字技能人才、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本地数字研发能力和支撑力也极为薄弱,系统构架设计、软件开发利用、网络安全、运营保障等技术难以在本地实现。二是用人留人难,由于柴达木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原因,更是对于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留住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用人留人难,在推动数字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专业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局面未全面打开,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
(三)数字化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一是数字化基础薄弱,大部分企业发展中虽意识到数字化经济的重要性,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已经适应现有的运营模式,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转型成本高等问题,致企业转型意愿不高。二是数字化认识不足,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不足、技术缺失,对数字化转型整合路径依然不明确,转型带来的变化难以预测,很多限制因素导致中小企业不会转、不想转。三是数字化应用有限,部分企业在数字化技术方面,仅限于财务、办公等基础层面的应用,用于企业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数字技术不足。
三、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一是推进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建设。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到企,不断提升城市宽带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区域光纤到村入户。二是推进光纤宽带和5G网络设施覆盖,推动无线局域网络在全市重点区域的全面覆盖,推进5G公共网络建设和重点区域覆盖,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大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在重点产业领域建成5G灯塔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数字经济新型基础
一是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政府精准施策,发挥产业政策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有为作用,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融合的数据管理机制,完善相应的支持体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数字化网络生态。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在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云平台、数据资源等系统建设,加强现有各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融通、通信、存储、运算能力的合理分布,做好基础电信和互联网服务。三是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信息化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市域各单位、企业大数据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应用示范点,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各类综合或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切实加大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营造数字经济氛围。四是抓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建设和“东数西算”战略国家布局的历史机遇,作为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加强与省州及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充分利用区位、环境、电力保障等优势,积极争取在行业数据中心、及数字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支持。
(三)强化专业人才资源支撑
一是强化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将数字人才需求清单列入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积极招引“高精尖缺”数字人才入市,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用好“援青”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培育、评价的有效机制,激励创先争优,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发展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格尔木籍优秀数字经济人才回流,梳理数字经济岗位需求,建立“产学研政”体系。三是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技能,做好数字化技术的工作应用,加大合作交流和技术利用,组织大数据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将数字技能培训作为技能人才建设的一部分,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数字化相关技能和数字化思维,从而更好的运用数字化工具,为工作赋能。
(四)提升企业数字应用水平
一是提升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应用。加强相关企业内部数据资源整合,力争将其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化数字技术管理应用,积极实施“企业上云”战略,全面推动企业内部系统智能化升级,加强系统整合与企业运行协同,搭建企业内或企业之间的各种数字综合应用集成平台。三是推进数字技术示范应用,企业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围绕盐湖化工、光伏、冶金等重点行业,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设备智能化水平,做好龙头企业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