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文化馆近几年来不断完善与加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与申报工作,成绩斐然。截至目前,格尔木市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省级传承人9名,州级项目18项、州级传承人64名,市级项目5项、市级传承人26名,8所州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家青海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为持续加强格尔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及带领下,市文化馆2023年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加强非遗调查。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调查建档工作。现已完成乌图美仁乡及郭勒木德镇范围内调查工作,共调研60名绣娘,挖掘并登记200余件传统蒙古族服饰。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茫崖市等州内地区开展相关调研,全面普查全州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补充、完善档案资料,对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
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一是根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场馆提升改造,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遗展示厅提档升级。二是组织举办庆“三八”妇女节青绣创意研发大赛暨刺绣展示活动,来自全市各乡镇和社区100余名绣娘的200余件刺绣作品参评,全面展示我市青绣刺绣艺术,工艺特点、文化创意、保护传承技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先后举办第二期全州蒙古族牛羊皮绳编织技艺培训班、格尔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两期,来自全州各地区共110余位蒙古族牛羊皮编织技艺及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民间艺人及爱好者参加了培训。四是在郭勒木德镇、唐古拉山镇举办格尔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服饰宣传展示展演活动2场次,宣传展示蒙古族和藏族服饰文化。
三、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组织人员赴德令哈参加国家级非遗项目“德都蒙古全席”展示活动,我市选派的选手分别荣获“德都蒙古全席”首届特色素食大赛冠军、“德都蒙古全席”首届长调歌手大赛鼓励奖、“德都蒙古全席”首届蒙古羊(羯羊)评比大赛最佳蒙古羊、季军蒙古羊、“德都蒙古全席”首届特色奶酒大赛冠军、首届特色奶制品(白食)大赛季军、“德都蒙古全席”首届特色肉制品(红食)大赛优秀奖、“德都蒙古全席”首届祝颂人大赛鼓励奖;组织6家非遗工坊的青绣类、雕刻类、编织类、毡绣类、石头画、面塑等500余件格尔木特色旅游文创产品赴西宁参加海西州2023祖国聚宝盆 神奇柴达木生态旅游营销大会。组织参加德都蒙古第五届长调大赛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我市代表队在大赛中分别荣获蒙古拉利比赛第一名,手工艺品比赛第三名,蒙古拉利比赛优秀奖,蒙古长调比赛优秀奖,手工艺品比赛优秀奖;组织6家非遗工坊近200件非遗作品参加2023成都生态旅游及特色农畜产品推介会。二是依托“5 ∙ 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宣传活动2期,组织6家非遗工坊、300余件非遗作品进行优秀非遗资源展示活动,切实发挥景区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组织参加2023年海西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暨购物(美食)节活动。在非遗专场演出中,我市选送的《节日的盛装》、《相约七十载,凝聚传承人》两个节目荣获二等奖;在非遗宣传展示暨购物节活动中,我市选派的4家非遗工坊分别荣获特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及最佳线上销售平台点击奖,市文化馆荣获优秀组织奖。四是在昆仑文化旅游节期间在奥体广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活动中组织我市20家工坊的1600余件特色文化产品参展,同时举办非遗专场文艺演出3场次。
2023年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宣传传播、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