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总第10259期)
为走好特色农牧产品道路,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有新突破,格尔木市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融合样板。
绿色有机步伐稳健。编制印发《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规划(2021—2025年)》,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输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调度会等,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全市农牧传统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有机肥生产加工初具规模,特色农畜产品从初加工产品升级为原浆、牦牛肉丸等精深加工产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首个枸杞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立大格勒乡枸杞产业带、郭勒木德镇市郊“菜篮子”产业带、乌图美仁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和唐古拉山高原有机畜牧业产业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有机枸杞出口连续11年全省第一,2023年农畜产品出口创汇1514万元。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为提升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农牧业生产,2023年农作物播种1.78万亩,同比增长16.3%,收获粮食0.58万吨,同比增长26%。蔬菜累计种植9436.8亩,累计产量2.35万吨,较上年面积增加363.8亩,产量增加403.85吨。2023年底全市牛羊出栏14.8万头只,生猪出栏2.1万头,肉产量6787.98吨。将强化乡村建设提升村庄品质作为打造输出地的基础工作,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6856.52万元。持续巩固往年6个试点村建设成果,2023年3个试点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投资3528万元实施项目6个,资金支出率100%。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治七乱”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有序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清理垃圾2.6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24.8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产业发展稳步加快。建成全州首个获得资质认定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全年共检测农产品6023批次,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情况。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与植物源农药,降低化学防治次数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大扶持力度,培优生产经营主体,2023年新认定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培育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州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目前全市共培育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4家,州级13家。培育涉农企业产值“亿元”以上1家、“千万元”企业8家;家庭农场159家,规范运行合作社86家,带动农户9500余户。投资2亿元建成特色生物产业园,即将投产运营。建成枸杞交易中心,入驻商户50余家,累计交易额2.05亿元。全市共有设施农业温室大棚5746栋,共计2873亩,种植品种达110余种,并建成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实施农副产品储备保障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持续加快省级蔬菜产业园建设。
产品输出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8家涉农企业入选“神奇柴达木”公用品牌优品名录,“青藏优品”授权为“神奇柴达木”网络销售平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认证绿色食品及生资49个,有机产品及生资18个,完成唐古拉山镇、乌图美仁乡全域有机认证。组织涉农企业参加钾盐钾肥大会、青洽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开展全国百名“青藏优品”采购商海西行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会、“浙里行”推介会等活动,推动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建成物流配送中心,全市农牧区电商服务站点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42.9%。实施“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线上建成京东、淘宝等网销店铺,线下引导邮政公司、旱码头商业街搭建特色产品展示馆。在温州设立“青藏优品”总仓和物流配送中心,上架产品120余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体验店23家,新增杭州线下旗舰店,特色农畜产品入驻温州市政府机关食堂,热销产品入驻电商云仓,线上线下累计销售特色农畜产品9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