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二)
发布时间:2024/02/26 14:45:16
发布单位:市政府办
来源:
浏览量: 29519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二、今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格尔木市建政70周年。7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踔厉奋发,艰苦创业,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壮丽凯歌,办成了一大批基础性、牵引性的大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70年光辉的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发展提供了不竭力量。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格尔木新篇章的新成效,喜迎格尔木建政70周年,为全州建政70周年献礼,共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州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加快建设全省副中心城市,努力为全省全州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降碳减排等指标控制在省州确定的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握好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两个重点,以建设全省副中心城市为发力点,以培育壮大盐湖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为突破点,以加强昆仑国家级经开区、国际陆港、特色生物产业园项目招引为攻坚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护生态、促转型,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五个重大关系”,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力治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整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集中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源头治理违规生产、违法排放、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有效应对沙尘天气,溯源整治挥发性有机物问题,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落实“四定”原则,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准入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理顺综合执法与行业监管的职责关系,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全力保护和修复高原生态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生态思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推进“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抓好湿地保护修复、荒漠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国土绿化及生态修复治理年度任务。优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机制,强化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刚性约束。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排查大整治,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形成更多的绿色矿山示范点。规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资产价值转化。

全力稳妥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进昆仑国家级经开区零碳化改造,建设和升级改造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严格“两高一低”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持续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电能替代,创新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创建绿色工厂、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建设更多装配式绿色建筑,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全力落实国家公园建设任务。服务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创建工作,探索“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建设新模式。优化拖拉海国家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地布局,推动建立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环境联保联防联治机制,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唐古拉山镇国家生态涵养地申报和建设,巩固提升唐古拉山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成果。

(二)坚定不移强链条、聚集群,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海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坚持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盐湖产业新发展。推动编制实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和产业发展空间规划,谋细做实盐湖绿色产业园区。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顶层设计和开发监管执法,彻底解决盐湖资源无序开发问题。大力发展“盐湖+”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盐湖特色产业小镇,壮大立足盐湖资源开发的服务贸易,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4万吨基础锂盐、汇信新材料2万吨碳酸锂等重点项目,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造提升生产装置,推动盐湖镁业技改升级,加快布局镁资源及稀缺资源开发深加工产业。加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力度,推动盐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促进清洁能源新突破。全力以赴保障和服务青桂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工作,统筹推进格尔木东、格尔木西、东西台、甘森四个基地建设,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筑牢清洁能源未来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打造全省储能示范区,扩大储能应用规模,推进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鲁能液态空气压缩储能、龙源高倍率熔盐储能“揭榜挂帅”示范项目。建设稳定可靠的支撑电源电网系统,加快华电2×66万千瓦煤电机组施工进度,重启中石油30万千瓦燃机电站,实施东台750千伏输变电、格尔木火电750千伏送出工程。推进绿氢应用示范试点,加快华电新能源电站弃电制氢、东方电气离网制氢、深能光伏制氢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提升生态旅游新内涵。全方位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聚焦昆仑文化、生态旅游、美丽城镇主线,提质升级梦幻盐湖、野奢文旅小镇、西王母瑶池、昆仑山大峡谷等景区,打造标志性生态旅游线路,做好智慧文旅建设、旅游要素保障等工作。争创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有机结合。加快建设昆仑文化体验中心,抓好胡杨林沙漠公园、318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开展庆祝建政70周年活动,办好昆仑文化旅游节、玉珠峰登山节等品牌活动,发展高原冰雪季、乡村运动会等特色文体活动。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工程,加强宾馆民宿建设和品牌打造,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拓展绿色有机新空间。高标准运营特色生物产业园,服务枸杞鲜果“锁鲜”、饲草料深加工、保鲜冷链仓储等产业项目入驻投产。深化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多渠道拓展重点农牧产品来源。加强质量源头管控,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和支持保护体系,持续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推动农畜产品质量提标升级。加快建设农副产品保障中心、副食品日用品城乡共同配送中心,拓宽“青藏优品”市场,构建农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输出网络。

培育数据产业新动能。建设百度绿电绿算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开展物联网改造,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工程,促进综合算力、清洁能源、传统产业跨界发展。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提高货运信息平台、农村电商平台运行效率,织密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链。加快工业“智改数转”,建设盐湖中试基地智能化、采盐船自动控制、藏格矿业信息化(二期)等项目,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深度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积极推进“数商兴农”,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让人民群众更好畅享“数智”美好生活。

(三)坚定不移调结构、稳增长,筑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稳定工业运行。统筹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优化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促进工业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突出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并重,动态监测企业产量、价格、库存等数据变动,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促进西豫有色多金属综合利用、长河矿业多金属矿采选、维祥科技烷基锂等项目尽快释放产能。全力做好“入规纳统”工作,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

抓好农业生产。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扎实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和耕地“非粮化”整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畜棚改造提升项目,打造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压实“菜篮子”属地责任,做好重要农畜产品供应储备。

扩大消费规模。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办好惠民消费季、电商节、直播助农等促消费活动。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服务政策,扩容提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行业。积极引导清洁能源消费,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大宗产品、机器设备“以旧换新”,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农村寄递“一村一站”工程,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消费产品。多点打造精品商业步行街,促进“昆仑天街”运营,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鼓励和扩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全面完成省州下达任务,力争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扶持市场主体。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政策和青海33条具体措施,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助企暖企,提高政策惠达率,扩大服务覆盖面。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完善“小升规”和“新建新投产”企业项目培育库,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新培育市场主体增长15%左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户,挖掘限上企业5户以上,大力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经济发展家底。

(四)坚定不移抓创新、强招商,加快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协同发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及省州重点投向,加强重大项目谋划、设计、储备,深挖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等投资潜力。发挥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提升项目用地、道路交通、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能力,开工建设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城乡水网等重点项目,推动格尔木炼油厂改造提升、涩北气田稳产示范项目,建设格尔木千万吨煤炭储备基地,争取成品油储备库项目尽早开工。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争取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服务和保障格库铁路扩能改造、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格尔木至那曲公路提质改造、大型物资储备等重点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民间投资由“活”而强、向“新”而行。

多措并举狠抓招商。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坚持一二三产招引并重,发挥好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主战场作用,落实落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持续推行“一把手”带队招商、“组团”招商、产业招商,重点推动农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链精准招商。强化考核问效,加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动亿纬锂能磷酸铁锂电池、东方电气风电装备制造、天恩能源液流储能电池、5万亩盐碱地改造及草畜循环全产业链示范等项目尽快落地,超额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度目标任务。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施产业创新引领工程,加强“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建立“三型”企业后备培育库。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大盐湖钾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升”行动,落实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等政策措施,提高昆仑明珠众创空间孵化能力。

稳步发展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申报工作,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机制,探索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留才政策。建强人才支撑平台,积极引进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经营管理人才,引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科创人才队伍。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吸引更多高校、高职毕业生来格留格创新创业。深化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建立健全人才关心关爱机制,让各类人才在格尔木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创业。

(五)坚定不移优城市、促融合,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载体。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第十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规划底线约束和刚性管控,以新区带动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以园区促进资源要素汇集整合,辐射带动关联物流园、产业园发展。加强城市体检,促进城市更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有序推进雨污管网改造,打造精品工程和样板项目,保障全域海绵城市示范建设顺利收官。健全“四方协调”机制,实现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和无障碍系统,改造提升柴达木路,谋划实施城市水系、城市慢行系统项目,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要设施、关键部位、重点场所安全防控。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城管。

加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实施“强村工程”,加强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资产后续运营管理,盘活用好各类资源。多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四好农村路”,完善供水管网、排水防涝、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加强基层治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和配套政策,探索建立产业带动城市人口增长机制,解决外来人口及其子女在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持续扩大城乡人口规模。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大力提倡健康饮食,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六)坚定不移促改革、畅循环,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中塑造制度优势、集聚优质资源、增强经济韧性。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国家级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盘活改造各类闲置资产,推动市属国企转型发展。实施零基预算管理三年行动,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任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培育壮大供销社。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与社会综合治理体系融合发展。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改革行动,推进药品耗材集采改革,更好满足群众就医用药需求。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督学督政、高考等教育领域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卡点壁垒,优化企业开办、缴纳税费、不动产登记服务,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感受度、满意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改进行政执法监管,推动产品、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品牌竞争。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打造“无证明市”,优化“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流程,实现高效办理。拓展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范围,增设“优化营商环境”“办不成事投诉”专线,畅通经营主体表达诉求、问政问需渠道,推动办得更实。整治规范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突出问题,营造公平公正、规范高效、阳光透明的市场环境。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工程取得更大进展,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及企业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做实做强中尼“两国双园”,提升格尔木全省“南下、西出”的通道功能。高标准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海关监管场所、铁路作业区、电商快递产业园尽早落地,争取布青路跨铁路延伸工程。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实施小商品物流仓储项目,谋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国际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专列提质扩容。加快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提档升级,扶持壮大外贸骨干企业。

互利共赢深化合作交流。深度融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把向上争取支持、横向争取支援帮扶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全方位提升对口援建协作能级,推进教育、医疗“小组团式”援青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对接和产业援青招商新模式。支持藏青工业园发展。

(七)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安全,全力做好高质量发展保障。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用好用活各项财政金融政策,统筹资源、盘活资产,化解债务压力。探索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完善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专项债券穿透式监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加强国有资产专项整治,通过瘦身健体、引进战略投资、债务置换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突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项目估算和概算建安限额管理,做好项目竣工转固定资产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十个一”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推进“雪亮工程”科技信息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刻把握和践行“浦江经验”,培育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打造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示范标杆,促进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治理过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深化信访法治化试点建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加快构建群众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新模式。

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提升格尔木工业园化工集中区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较大及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健全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完成机场净空保护区超高供电线路整治。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健全“叫醒”“叫应”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二进”活动,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格尔木样板”。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馆作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八)坚定不移惠民生、增福祉,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质量办好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促增收组合拳,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提升零工驿站服务功能,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加强劳务用工对接,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巩固“双减”成果,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配套设施,开放使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争取建设第十八中学。推动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持续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增效,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组建医保经办服务中心。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健全困境儿童和孤儿救助保护机制,加快社会福利院医养中心环境提升改造,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开工建设军供保障大楼,扎实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增强患者满意度。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提高中蒙藏医药管理服务能力。开展高原医学研究,全面落实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措施,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疾病防控与卫生应急体系。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格尔木行动,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编排昆仑文化主题剧目,更加自信从容传播昆仑文化、弘扬“两路”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城市文化气质。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文化馆建设,实施好国防教育展示馆、温州格尔木友好城市文化交流中心、窑洞遗址维修保护、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重点文化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市民健身中心运营管理,办好特色文化体育赛事,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高品质生活。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各位代表,民生改善是群众的殷殷期盼,更是政府的职责使命。前期,我们多方征集民意,经过反复审慎研究,系统谋划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40件,市人大常委会筛选重点民生实事备选项目14件,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并票决。我们将竭尽全力推进落实,真正让一件件民生愿景成为一个个幸福实景!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