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上昆仑 > 乡村振兴
脱贫成果更稳固 乡村振兴显成效 ——格尔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取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4/01/31 15:14:07
发布单位:市农牧局
来源:
浏览量: 7813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2023年以来,格尔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对标乡村振兴赋予的新职能新任务,牢牢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责任,注重做好五大振兴多元衔接,脱贫成果更加稳固,乡村振兴稳步铺开,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反响强烈。通过六个“更加”,充分反映出一年以来全市“三农”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也充分体现出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于全市“三农”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一、党建引领更加扎实。对标对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和乡村振兴责任制,持续压实党委政府双组长工作责任,深化市、区、乡镇、村四级书记抓“三农”工作机制,为全面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打牢组织基础。制定“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措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方案、“百日攻坚行动”分工工作方案等,明确全市推进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各重点行业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分工和年度工作计划,合力推进有效衔接工作。印发“十四五”有效衔接规划、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十四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等,“1+7+8+N”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及时调整党政军企联村帮户任务分工,由33名四大班子市级领导牵头,明确各部门单位、各军警部队、各企业与各村、户间的结对帮扶关系,各联村帮户单位累计走访807次,共捐资捐物折价135.93万元,帮助12人解决就业。严把政治标准,从省州市三级选派57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灵活开展岗前及政策业务专项培训、拉练观摩,严格落实生活补助、意外伤害险等保障措施,帮助新选派驻村干部熟悉政策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找准方法路径,切实提高驻村干部实战能力。

       二、致富增收更加稳固。“我从山上搬迁过来,每月没有固定的工资,我们喜欢跳舞,现在有了这个民俗馆,帮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在自己家门口干了一份喜欢的工作”。长江源村白玛昂求的心里话也反映出我市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举措落地开花的真成果。聚焦“两个高于”增收目标,全市2023年共梳理77项惠农补贴,涉及13个部门,农牧部门累计发放补贴资金9178万元,共1.3万余户农牧民群众受益。开工建设推广以工代赈项目52个,吸纳脱贫监测人口在内的本地务工人员1560人,发放劳务报酬1410.92万元。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安排36名脱贫户及监测户上岗;聘用精准扶贫生态管护员118人。认定帮扶车间(工坊)9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6人,及时兑现就业补贴、劳务补助等政策。开展农牧区劳动力和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467人次,组织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6472人次。2023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4元,增速8.2%,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值处于全州和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66同样位于全省和全州首位,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脱贫监测群众纯收入25948元,增速13.4%。

       三、监测帮扶更加精准。严格落实241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年度防返贫第一次集中排查累计摸排农牧民7828户30269人,摸排率100%。第二轮集中排查重点走访排查全市脱贫户家庭230户、低保户家庭184户、重病大病家庭112户、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家庭18户、一般户家庭生活困难家庭4户,摸排率100%。持续发挥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本通”》手册作用,定期开展手册内容的核准和更新,确保各项基础数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拨付18名脱贫测群众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资金1.8万元。制定印发《因灾防返贫和各部门联动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年内召开联席会议5次,15户42名监测户均在30天内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年未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现象。新华村脱贫户姚元明说:“正是有了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家过上了好生活,但没想到脱贫攻坚结束了,政策却没有结束,这让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四、产业特色更加凸显。看着眼前的牧草长势旺盛、燕麦草穗头颗粒饱满,拖拉海村党支部书记海峰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去年的200亩地因为是生地,亩产没达到450公斤,看今年这长势,亩产750公斤不是问题。今年冬天,我们拖拉海村的牛羊就有充足的口粮过冬了!”按照“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目标规划,2023年全市争取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272万元用于实施拖拉海村种草基地水源地产业渠系管网提升、格尔木蒙古羊产销一体化(二期)、大格勒乡菊花村农业设施大棚、唐古拉山镇集体养殖配套(二期)等产业发展类项目18个,中央资金用于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和产业空壳村“清零”行动,累计向24个中央财政补助村争取扶持资金1220万元,全面调度44个村集体经济现状。通过项目实施和精准施策,全市“一村一品”支柱产业项目现已覆盖27个行政村,成功培育出大格勒乡“杞红家宴”、红柳山庄美食城、新华村沛润有机肥加工厂、西村编织袋加工厂、富源村粮油加工厂、小岛村桶装水生产线、长江源藏家民俗传承基地等特色村办实体,2023年度全市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强村13个、占比29.6%,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和郭勒木德镇新乐村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五、乡村建设更加有序。被成片枸杞围着的富源村很干净,沿着笔直的乡村水泥道路一直走,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农家小院,透过大门的缝隙往里张望,宽敞的院子也被打扫得清清爽爽。村庄环境如此整洁,源于全市始终把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年内完成44个行政村村庄评估和市级乡村建设评估,实施农村污水管网建设、乡村道路提升改造、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6856.52万元。投资600万元实施2023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个。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完成农村公路80.04公里建设里程和1609.705公里的日常养护。9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成果均已形成,往年6个试点村建设成果持续巩固,年度3个试点村投资3528万元,实施项目6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道路通村率100%。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治七乱”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六、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临近年关,各村社火排练氛围愈加浓厚,唐古拉山镇“同心逐梦绘画卷 和美乡村展新颜”2024年藏历木龙新年文艺演出现场在全面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成果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各族群众对党的深深感激和坚定跟随的信念。坚持将乡村治理摆在“一号工程”重要位置,积极推动“积分制”“清单制”应用和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功能更实、服务更好、治理更优、百姓更满意。开展新一轮“村规民约”自查修订,对村规民约进行专项“法治体检”,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32个行政村建立“积分超市”,全市44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建立率;制度完善率和村规民约自查修订公示率;6项清单建立率均为100%。摸排办理婚嫁事宜的家庭205户,144户低彩礼家庭(其中:“零彩礼”95户),未发现致贫返贫问题。建立乡镇、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48个,创建“平安村社”41个,村矛盾纠纷化解率98%。创建各级文明村22个,农村“五星级文明户”占全市总户数的50%。

       通过努力,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达到预期成效。但通过日常走访调研,结合村情现状和工作实际,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完善。一是受历史规划制约,部分村村级规划融合程度不够高,城郊村落改造堵点多,污水管网入户等工程实施难度大,试点村建设成效仍不够突出。二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部分村对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建设完成的产业发展项目,还存在后续管护机制建立不完善,运营模式单一、发展思路狭隘,导致项目的延续性未得到很好发挥。三是带头人培育仍旧任重道远,村内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且受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的影响,大部分“两委”干部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思路,不能很好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

       下一步,我们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全面贯彻2024年度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接续落实好省州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细致谋划布局全年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农牧民收入提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防返贫预警监测帮扶、衔接资金及资产确权管理、综合试点村打造、乡村建设和治理、人才培育和队伍培优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质效。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