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我市作为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一直致力于盐碱地综合治理。为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近年来,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奋力提高耕地质量。
一、盐碱地现状及成效
我市耕地普遍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洪积扇边缘的细土带,受地形、母质、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发育而来的耕地土壤主要是灰棕漠土,其有机质含量低、缺氮少磷、pH值高。盐碱耕地面积共计9469.81亩,各农业乡镇(公司)均有分布。其中,轻度盐碱耕地面积269.35亩;中度盐碱耕地面积689.25亩;重度盐碱耕地面积8511.22亩;重度盐碱地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主要分布于郭勒木德镇西村、新华村、新乐村、胡杨城镇社区、中村、宝库村、托拉海牧委会等,以及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河东、河西农工商公司。
(一)系统治理,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一是综合利用水利、农业、土壤管理对盐碱地反复耕种、灌溉、施肥,使农业土壤与未垦前的自然土壤,从剖面形态特征、理化性状方面均发生本质变化,其性状得以改善,钙质新生体消失,盐分含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提高,土壤不断熟化,耕作性和结构性有很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二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建设、小岛区域耕地恢复及盐碱地治理试验建设等项目的开展,显著提升耕地质量,盐碱耕地占比较初建明显降低,为粮食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提标改造,提升盐碱地绿色发展水平。一是深耕深松,平整土地。加深耕层厚度,加速淋盐,防止返盐,提升土壤抗旱保墒能力,改良土壤的物理结构。我市耕地常态化进行秋翻,深度25-30cm,通过积蓄秋冬雨雪,弥补春墒不足,改善土壤结构、加深耕层、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结合冬灌,使灌溉水顺利渗入土壤耕层保蓄,实现春旱秋抗,推迟土壤结冻,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灌水均匀下渗至深层土壤,防止斑状土壤盐渍化,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的通道,疏松表土层,防止土壤返盐。二是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料。通过有机肥料提高耕层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盐离子相互作用形成腐殖酸盐,从而降低土壤碱性,促进农作物生长,提升抗盐碱能力。由有机肥料中所含的土壤有机质发生分解产生腐殖酸、胡敏酸及富里酸等酸性物质,与土壤碱性中和,加快土壤养分分解速度,促进缓效土壤养分转化,提高磷素的有效活性。我市从2019-2023年,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累计推广有机肥+配方肥+N技术模式面积8240公顷,项目区平均亩增施有机肥3000kg/hm2以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对土壤造成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二、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是缺乏省州资金及项目支持。由于市场环境和经济利益所限,企业也缺乏参与盐碱地治理的积极性,资金不足限制了盐碱地治理的规模和速度,治理项目推进困难,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建议明确各项工作投资分解任务目标,除中央和省财政投资补助外,在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盐碱地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明确工作重点,分区域、分程度分解任务目标,创新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模式,抓点示范,建立标准示范区。
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市耕地从开垦至今,改良盐碱土的主要措施为大水漫灌方式,通过一定水量和适当的灌水技术起到压碱排盐的效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耕地土壤含盐量,但大多地块只有灌水设施无排水设施,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引起耕地退化。建议下达项目投资计划的同时,能够设置部分比例投入基础设施后期维护、维修等,进一步延长项目生命周期,减少后期重复投入。
三是缺乏盐碱地改良相关技术和人才支撑。部分盐碱地治理技术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部分治理项目在实施前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或难以持久,同时,治理项目的操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无法应对复杂的治理任务,缺乏科学的技术支持,限制了盐碱地的治理效果。建议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长期广泛参与的盐碱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体系,探索盐碱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利用途径,为盐碱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提供支撑能力。加大对盐碱地治理的宣传教育力度,向民众普及盐碱地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提高其对盐碱地治理的认知,以加快盐碱地治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