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市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因素。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通过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转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推进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一是持续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契机在人口较集中区域和各蔬菜生产基地宣传残膜污染的危害性,提高了农民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期性、严重性以及恢复困难的认识,提高农民回收地膜的自觉性。种植户更换的温室大棚棚膜和地膜交由交由就近的废品收购站回收,部分棚膜从温室上拆除后由蔬菜种植户裁剪成条状用于叶菜的包装进行再利用。二是大力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依据“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开展回收工作。农药包装废弃物通过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合同进行回收处理,2023年累计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2000公斤(15万个)。2024年度安排20000元资金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工作。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通过发酵处理后采用还田模式进行末端利用;农区的规模以下养殖场(户)主要是建设干粪堆积场,对粪便进行自然堆沤腐熟后,作为农家肥利用,部分粪污清理后由有机肥厂收购用于加工有机肥;牧区粪污主要利用方式为草场自然利用和燃料化利用。2023年度畜禽粪污产生量50.37万吨,利用量为42.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4.38%,我市的畜禽粪污消纳地主要种植枸杞、小麦、青稞、藜麦、蔬菜等,另有少量粪污用于生产加工有机肥,全市各类作物种植面积11.43万亩,全年累计利用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11000吨。2024年一季度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
持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一是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秸秆焚烧管理,强化日常监管,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对露天焚烧枸杞枝等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扑灭。同时做好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工作,结合各生产环节的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禁烧宣传和综合利用,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0.9%。二是2023年度投资323万元在格尔木沛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有机肥厂二期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枸杞枝条回收利用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全市的枸杞枝条回收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和屠宰环节的病死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严格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2023全年在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病害牲畜4752头(只)、发放无害化处理补贴资金22万元,禽类6000公斤。在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病害生猪39头、病害生猪产品4180.6公斤,病害牛羊3头(只)、病害牛羊产品2503.7公斤。2024年度累计在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病害畜禽6977头(只羽),在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病害生猪13头、病害生猪产品1527.9公斤,病害牛羊6头(只)、病害牛羊产品915.2公斤。
加强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对养殖环节产生的兽药包装废弃物通过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处置。2023年度累计回收处置795.18公斤。2024年累计回收兽药包装废弃物数量10549瓶/盒/个/袋/支/箱(空瓶10467、包装盒27个、包装袋11袋、真空采血器29支、纸箱15箱),折合公斤64kg(其中感染性废弃物5kg、损伤性废弃物59kg)待年底交由青海省纬峰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处置。
构建高原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积极培育有机肥厂,进一步推进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提高我市有机肥厂的生产能力,以有机肥生产和推广带动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资856万元建设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沛润有机肥厂二期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有机肥厂的生产能力,全市目前正常运行的有机肥生产厂家有3家。二是探索推进实施“粮改饲”项目,通过发展饲草产业以种植业推动养殖业发展。2023年度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粮改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以引导种植收贮(储)青贮玉米、燕麦为切入点,落实饲草种植面积1680亩、饲草收贮(储)任务3170吨。2024年度进一步扩大饲草种植规模,预计完成饲草种植面积2000亩。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牧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农牧民对“无废城市”的了解不够,自觉参与废弃物处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存在短板,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缺乏专业的回收处置机构,对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我市在农膜推广使用环节还存在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率低、高质量低价格的农膜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农膜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
意见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宣传引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亟需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宣传册(页)等传统方式和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站等新媒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深入农村牧区和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合力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全民参与,促进全市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谋划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和省、州资金,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生产经营者及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秸秆、农膜及畜禽粪污等农业固体废物,提高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三是逐步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依托农技工作者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现场向农民讲解普通地膜对环境以及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进而宣传使用可降解地膜好处。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接受并使用可降解地膜,使可降解地膜逐步替代普通地膜,实现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四是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以地促养、以养肥地、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体系,降低种养分离导致的种植业成本过高和养殖业废弃物处置难的问题,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资源回收等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