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要闻
砥砺奋进七十载 踏浪潮头领航行
发布时间:2024/08/07 10:06:02
发布单位:信息发布
来源: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2841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

70年栉风沐雨,70年奋斗追梦,70年谱写华章。格尔木市跟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将梦想变为现实;一代代格尔木人接续奋斗,用智慧和勤劳谱写了崭新篇章。

格尔木市是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的交通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格尔木只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只有几顶帐篷和一些简易的房屋。70年来,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座帐篷城发展成为青海省的副中心城市。时至今日,格尔木已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成就辉煌瞩目

经济总量不断迈向新台阶,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坚持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39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427.45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128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127.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5∶62.1∶29.4调至2023年的2∶68.1∶29.9,充分表明格尔木市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工业化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7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工业总产值698.7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65元提高到2014年的12833元,因统计口径改变,2015年起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相关统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4548元增加到2023年的40280元。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铁路方面:客货运量不断攀升,年旅客发送量从1985年的28.2万人上升到2023年的116.5万人,年货物发送量从1984年的9.5万吨到2023年的2244.86万吨,增长近236倍,管理模式日臻成熟,辐射作用效果显著,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航空方面:2013年,格尔木市继续对机场航站楼、跑道、夜航导航等设施进行改造,提高了机场适航保障能力和国内航线航班的通达能力。2014年,再次实施改扩建,新建航站楼面积10000平方米,新增停机位6个,使格尔木机场达到4C级标准,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拉萨等航线相继开通。

公路方面:“十三五”以来,全市通车总里程达3293.516公里,其中国道1198.404公里,省道635.175公里,农村公路1459.937公里。随着机场航线的不断增加,格尔木机场连接发达地区、通达重点旅游城市,搭建起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塑造未来都市蓝图

目前,实施及谋划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提升改造、污水管网工程、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公园绿地生态修复、雨水管网联通、新区湿地海绵化提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防洪工程等项目,城市韧性建设内容涵盖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治理、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净化、亲水环境打造、防洪等方面。2022至2024年三年谋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计70项,总投资98亿元。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是提升城市承载力的有效手段。依据国际陆港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国际陆港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补短板工程,在新区实施琼华路、洛神路延伸段工程,畅通新区一期路网内循环。谋划实施泰山路连通,柴达木路地下过街通道,昆仑中路、中山路、金峰路等过街天桥建设项目。实施奥体花园供热改造、格尔木集中供热改造、新区一期供热锅炉改造、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三期、污水处理设施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等项目。

围绕建设试点任务“提高格尔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探索‘装配式建筑+低能耗+清洁能源’绿色建造方式推广应用路径”,研究制定《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格尔木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方案,确定“生态绿色示范、民生功能改善、产城融合提升、空间环境提质”四大行动及生态保护等八大重点工程。

启动零碳产业园方案编制,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巩固提升建设等规划方案。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90.9%,国控断面水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达100%,上年度县域生态环境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点亮人民幸福生活

格尔木市整体推进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工作,人社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52万元、3.69万人、5.58万人。积极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政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连涨。截至2023年,为22869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10.78亿元。

格尔木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州全省前列,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硕果累累。目前,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跨越发展的格尔木教育格局已经确立,全市公办学校、幼儿园达71所,在校学生人数达44000余人。

格尔木市始终着眼于以有限的卫生资源与投入基本解决各族群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问题,优势专科、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建设成绩突出。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自2008年起先后完成65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一医”目标基本实现,彻底改变以往群众看病就医需要跑百里的困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得到有效建设,覆盖率达95%以上,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格尔木市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各族群众医疗卫生保障和健康保障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格尔木市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城市“颜值”得到有效提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守护蓝天白云净土

国土绿化方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市林草局始终把国土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自2017年国土绿化工作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42.814万亩,总投资15489.14万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从2016年的626.37公顷提升至949.4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6年的17.58%提高至22.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6年的7.16平方米增加至15.48平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19年41.74%增加至42.3%.由于国土“三调”数据库变更,森林覆盖率由“十三五”期间的3.4%调整至目前的1.9%。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近年来,市林草局联合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等相关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先后救助野生动物白鹭、秃鹫等119只,并联合茫崖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救助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驱动未来动力源泉

70年来,能源建设见证格尔木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空白起步,逐步壮大,由弱变强,电压等级节节攀升,输送能力屡创佳绩,供电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

1985年发电量为3139万千瓦时,1991年为8744万千瓦时,1996年为25054万千瓦时。1999年,城市总用电量为2.1亿千瓦时,年最大供电负荷为4.31万千瓦,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4872小时,人均年用电量约为1500千瓦时,平均负荷密度约为0.14万千瓦/平方公里。2000年发电量为31783万千瓦时。

促进民族团结

建设和谐社会

格尔木市紧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丰富载体,夯实民族团结基层基础,弘扬“两路”精神,创新打造民族团结“双拥城”“文明城”“平安城”“幸福城”“宜居城”等,务实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荣获第四批、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荣誉。自1989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连续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文/市委宣传部 图/本报资料库)转载自《柴达木日报》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