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市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农牧区人居环境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农牧局通过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转型,持续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水平。
推进废旧农膜及农药、兽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一是持续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契机多措并举宣传残膜污染的危害性,提高农民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期性、严重性以及恢复困难的认识,提高农民回收地膜的自觉性。二是大力推进农药、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依据“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开展回收工作。2024年度安排20000元资金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工作,回收处置2吨。2024年累计回收各类兽药包装废弃物10549件,待年底交由第三方进行专业化处置。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落实“双减”行动面积2.2万亩(其中枸杞1.5万亩,粮油作物0.4万亩,蔬菜0.3万亩)同比增长74.61%,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1000亩。全市2024年化肥用量较2018年“双减”行动前的5.06万吨下降到现在的3.77万吨,减少了1.29万吨,减幅达到25.57%;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较2018年“双减”行动前的96.49吨下降到现在的74.84吨,减少了21.64吨,减幅达到22.43%。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通过发酵处理后采用还田模式进行末端利用;农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主要是建设干粪堆积场,对粪便进行自然堆沤腐熟后,作为农家肥利用,部分粪污由有机肥厂收购用于加工有机肥;牧区粪污主要利用方式为草场自然利用和燃料化利用。2024年度前三季度畜禽粪污产生量36.915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5.25%,我市的畜禽粪污消纳地主要种植枸杞、小麦、青稞、藜麦、蔬菜等,另有少量粪污用于生产加工有机肥,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利用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10000吨。
持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一是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秸秆焚烧管理,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对露天焚烧枸杞枝等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扑灭。同时做好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工作,结合各生产环节的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禁烧宣传和综合利用,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0.9%。二是2023年度投资323万元在格尔木沛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有机肥厂二期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枸杞枝条回收利用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全市的枸杞枝条回收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牧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自觉参与废弃物处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存在短板,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缺乏专业的回收处置机构,对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我市在农膜推广使用环节还存在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率低、高质量低价格的农膜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农膜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
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谋划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和省、州资金,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生产经营者及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秸秆、农膜及畜禽粪污等农业固体废物,提高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逐步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依托农技工作者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现场向农民讲解普通地膜对环境以及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进而宣传使用可降解地膜好处。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接受并使用可降解地膜,使可降解地膜逐步替代普通地膜,实现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减量。三是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以地促养、以养肥地、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体系,降低种养分离导致的种植业成本过高和养殖业废弃物处置难的问题,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资源回收等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