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局面,全市上下加力提效落实国家、省、州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着力推动落实“一表一单一图一机制”,消费品市场发展总体呈现持续稳定恢复、企稳向好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消费市场总体回暖。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3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3.2个百分点,占全州比重61.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24亿元,同比下降13.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48.9%。限额以
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9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1.1%。
(二)四季度逆转下行态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24年前三个季度我市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态势,同比分别下降5.7%、6.9%、5.4%。对此,市委市政府因时因势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加力,极大地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强力逆转消费市场下行态势,四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31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前三个季度分别提高13.2、14.4、12.9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促消费政策显效。2024年消费券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帮扶金秋行动等政策效应显成效。从限额以上单位看:全市限额以上汽车消费潜力释放,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12月在11月增速由负转正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同比增长36.8%,增速较11月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当月同比增长3.6倍。家电消费增势明显,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在9月增速由负转正的基础上持续向好发展,同比增长36%,增速较9月提高34.3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下单位看:四季度,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亿元,同比增长29.4%。
(二)四行业销售额均回暖。2024年,全市批发业销售额87.63亿元,同比下降8.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74.80亿元,同比下降14%。零售业销售额59.31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由负转正,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3.80亿元,同比下降8.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1.5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2.18亿元,同比下降9.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1.20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由负转正。餐饮业营业额5.45亿元,同比下降12.2%,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0.10亿元,同比下降14.6%。
(三)零售额降幅三收窄一扩大。2024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24亿元,同比下降13.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实现24.16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3.80亿元,同比下降8.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0.8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0.21亿元,同比下降25.1%,餐饮业零售额0.10亿元,同比下降10.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9个百分点。
(四)重点行业拉动上行仍乏力。2024年,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3.46亿元,同比下降14.2%,较前三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83.1%,受新能源车的替代及车流量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石油销售额降低,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11.9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下降10.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3.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的7.8%,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0.8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持续做好政策加力。有效贯彻落实“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有效激发内需潜能,特别是提振居民消费,为全市经济稳定运行、向好发展提供更强需求动力。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一是结合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继续开展“大型商超有促销、大宗商品有展销、大型景区有营销”活动,紧抓节假日消费旺季契机,聚焦大宗商品、汽车、餐饮、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二是积极落实2025年冬春季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做好大众冰雪嘉年华、“相约周六燃爆冬季”系列活动、社火集中展演、焰火表演等春节元宵节系列活动,变“冬闲”为“冬忙”,丰富市民群众冬春季文化娱乐生活。
(二)持续做好培育纳统。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76户,其中批发业32户,零售业17户,住宿业23户,餐饮业4户。新入库13家,其中月度入库企业6户,年度入库7户。限额以下样本户45户,其中:批发业8户、零售业20户、住宿业9户、餐饮业8户,3季度已替换2户,4季度替换2户。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利用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行政记录,持续摸排已达标且发展稳定企业,精准发力培育准达标企业,认真梳理企业入库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点对点解决拟入库存在问题,针对性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推进“个转企”“产转法”“小升规”和工贸分离。
(三)持续做好要素保障。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认真倾听经营主体声音,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链条保障,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助企惠企政策享受便利度,切实强化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