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按照“一表一单一图一机制”要求,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向好。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格尔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5.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4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9.91亿元,同比下降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一、农林牧渔业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9亿元,可比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8.89亿元,可比增长4.4%;林业产值0.35亿元,可比增长2.2%;牧业产值2.87亿元,可比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06亿元,可比增长4.4%。
积极因素:一是种植业生产岁物丰成。格尔木因地制宜实现了沙地与盐碱地种植的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2024年,粮食作物总产量0.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02万吨,同比增长8.0%。其中,小麦产量0.11万吨,增加0.01万吨,增长6.0%;新增藜麦产量0.02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73万吨,同比增长17.3%。其中,中草药材产量2.51万吨,增加0.34万吨,同比增长15.4%;青饲料产量0.11万吨,增加0.08万吨,增长2.5倍。二是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成果丰硕。格尔木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及枸杞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为枸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截至目前,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10.09万亩,同比增长7.1%,产值约8.0亿元,有机枸杞出口额连续13年领跑全省,产业发展态势稳健。成功引进枸杞精深加工企业3家,已生产锁鲜枸杞约50吨、枸杞原浆200吨,枸杞果酱150吨、青汁及枸杞制干剂生产线正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全市农牧传统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也不断壮大,有机肥生产加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畜产品从简单的初加工迈向原浆、泡腾片、藜麦花胶、面膜、牦牛肉丸、饴糖等精深加工领域,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50%,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是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格尔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长江源村牛羊肉加工车间提升改造,通过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有效提高“唐古拉牦牛、藏羊”肉制品附加值。实施强村带弱村结对帮扶,长江源村与6村结对,依托“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打造集装箱街区、野奢帐篷营地、“蕃巴仓”藏文化演绎中心、森珠黑帐篷,构建“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截至目前,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42万元。
消极因素:畜牧养殖动力不足,后期增长空间有限。全市牛羊养殖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养殖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同时受生态环境保护,草原养殖数量有限,对外宣传不够,牛羊肉附加值,牛羊增长点较少。我市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格尔木兴疆牧歌有限公司因生猪市场行情波动频繁、养殖死亡数量大、养殖场地升级改造等因素暂停养殖,在2023年四季度全部出栏后未补栏,影响全市存栏同比变动较大。现全市养殖厂、合作社甚至面临发展困难和亏损现象,生猪养殖不断受挫,导致养殖户养殖信心下降,后期增长动力不足。
农业专业建议:一是优化蔬菜种植设施,推进现代化生产发展。集中力量加大对蔬菜标准化育苗场建设投入力度,提升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实施老旧设施温棚改造提升工程,高水平建设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确保蔬菜瓜果的质量和产量。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户、合作社及农业公司以仁达合作社积极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积极引进高档次农产品种植进行推广,加强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持续加大对畜牧业养殖的奖补力度,切实做好贷款、保险、担保、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向养殖规划区聚集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牛羊猪生产、价格变动等信息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动态出栏,避免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
二、工业经济攻坚克难聚势赋能稳步回升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81.6亿元,同比下降17%;增加值同比下降6.4%,降幅较去年同期、本年三季度分别收窄9.5、2.6个百分点,低于全州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降幅呈逐步收窄趋势。
积极因素:一是骨干企业拉动当月增速大幅增长。四季度以来,全市上下根据“三批问题清单”倾力为工业企业解难题、增信心,高效率推进工作落实,助力工业经济聚势赋能收窄降幅,12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7%。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9家当月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油田格尔木分公司两家贡献较大,合计拉动当月规上工业增长15.9个百分点。青海西矿稀贵金属有限公司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拉动当月规上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二是采矿、供应业保持良好增长步伐。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增幅较三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10家采矿企业中7家实现正增长,其中,青海鸿丰伟业矿产投资有限公司、青海金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长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家采矿企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加4.4亿元,合计拉动采矿业增长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增幅较三季度扩大2.5个百分点。32家能源供应企业中8家实现正增长,其中,三峡新能源格尔木发电有限公司和青海格尔木鲁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新项目并网结算,增加值同比增加2.7亿元,合计拉动供应业增长14个百分点。三是五成行业突破上扬。2024年,全市16个行业大类中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个百分点。其中,占比10%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5.9%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及占比3.4%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8.7%和49.9%,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
消极因素:一是部分重点产品“增产不增收”,高基数效应明显。2024年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周期调整之中,保护主义浪潮加剧和地缘政治风险不减,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较同期持续走低,1-12月,碳酸锂产量同比增长30.5%,增加值同比减少32.1亿元。钾肥产量同比增长4.6%,增加值同比减少8.8亿元。碳酸锂和钾肥拉动规上工业下降10.6个百分点。重点产品“增产不增收”,导致占比65%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7%,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5.5个百分点。二是停产企业导致产值大幅下降。受环保督察、诉讼案件等因素影响,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青海柴达木地矿化工有限公司、地矿集团格尔木盐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合计减少增加值2.1亿元,拉动规上工业下降0.5个百分点。青海西矿稀贵金属有限公司2-10月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停产,增加值较同期减少10.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下降2.7个百分点。三是新增动能偏弱工业“增量”不足。无当年新建投产企业入库,工业增长严重依赖现有企业挖潜增效。借助9-11月升规入库窗口期,纳入5家“四下升四上”企业,其中,青海嘉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正增长,其余4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增加值合计同比减少372万元。新培育入库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体量偏小,均附带同期数,增量支撑不明显。
工业专业建议:一是凭政策扶持之力,为产业升级添翼。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鼓励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减免税、财政补贴、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凭基础建设之力,为企业发展护航。根据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建设纾困问题清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道路、水电、通信、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提升格尔木地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为工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大对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能源成本,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三是凭服务保障之力,为经济增长注能。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新增动能正在加速培育形成,各相关部门加大服务和项目推进力度,重点关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青海省哈西亚图矿业有限公司格尔木哈西亚图C11磁异常铁多金属矿采选项目、青海汇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万吨/年高质碳酸锂项目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落实达布逊片区工业企业布局方案,政企同向发力,推进项目尽快落地,为2025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提供新动能。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攀新高
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8%,增速位居全州第一,增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7.0、33.1、20.2个百分点,超全省、全州增速46.5、34.5个百分点。占全州投资比重为40.5%,较2023年占比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占全市投资比重98.5%的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4.4%。
支撑因素:一是第二产业投资稳定器作用明显。2024年,全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支撑强力,制造业强劲拉动。二产投资同比增长71.6%,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上行5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速高达71.6%,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4.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7%,分别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上行30.9个、23.0个百分点,为第二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二是建安、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加码添秤。2024年,西矿、盐湖工业、哈西亚图、中国石油等企业相关项目强力推进,昆仑国际商贸物流园、棚户区改造、得水园生态修复等项目稳步实施,带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显著增长、设备工器具购置力度持续增强。占总投资比重40.6%的建安投资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6.7、16.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上行11.0个百分点,占比50.5%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73.7%,拉动全市投资上行32.3个百分点;占比8.9%的其他费用投资同比增长126.9%,拉动投资增长7.5个百分点。三是亿元以上项目成为推动投资增长强引擎。2024年,全市投资项目入库共计6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目前,全市在库亿元以上项目67个,在青海油田格尔木燃机电站重启及配套新能源100万千瓦光伏工程、多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环保升级改造等亿元以上项目的引领下,各类产业协同推进,形成良好投资拉动效应。占全市投资总额比重92.3%的重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6.4%,拉动全市投资上行36.9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投资稳步增长的关键力量。
消极因素:一是第一、第三产业投资降幅较大。2024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1%、88.1%、11.8%,产业投资结构明显不平衡,二产投资主要靠能源、电网建设项目支撑,若无施工进度较快的光伏项目和电网建设支撑,后期将会影响后续投资增速和排位。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形势不容乐观。202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拉仍然明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39.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行1.5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不仅影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对相关产业也产生连锁反应,如建筑、装修、家具等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
投资专业建议: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确保项目储备充足。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入谋划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积极引进优质房地产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全市投资项目库,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有序推进格局,逐步改变第二产业投资“一枝独秀”现状。二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第一、三产业投资占比,特别是扩大第一产业投资,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民生基础产业,保障第一、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围绕特色产业链,依托盐湖资源,把招商引资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重要举措。三是提升项目入统效率,加大项目投资空间。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确保项目能够及时开工建设、按计划推进,重点关注开工未入统项目,督促其及时入统。统计部门要持续跟进未入统项目进展情况,监测项目建设、资料整理等环节,项目开工即入统,为后续投资奠定基础。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总体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
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3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3.2个百分点,占全州比重61.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24亿元,同比下降13.9%;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9亿元,同比增长11%。
积极因素:一是促消费政策显效。2024年,消费券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帮扶金秋行动等政策效应显成效。限额以上单位方面,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12月在11月增速由负转正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同比增长36.8%,增速较11月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当月同比增长3.6倍。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在9月增速由负转正的基础上持续向好发展,同比增长36%,增速较9月提高34.3个百分点。限额以下单位看,四季度,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亿元,同比增长29.4%。二是四行业销售额均回暖。2024年,全市批发业销售额87.63亿元,同比下降8.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59.31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由负转正,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2.18亿元,同比下降9.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5.45亿元,同比下降12.2%,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
消极因素:一是零售额降幅三收窄一扩大。2024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24亿元,同比下降13.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实现24.16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3.80亿元,同比下降8.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0.8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0.21亿元,同比下降25.1%,餐饮业零售额0.10亿元,同比下降10.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9个百分点。二是重点行业拉动上行仍乏力。2024年,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3.46亿元,同比下降14.2%,较前三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83.1%,受新能源车的替代及车流量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石油销售额降低,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11.9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下降10.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3.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的7.8%,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0.8个百分点。
消费专业建议:一是持续做好政策加力。有效贯彻落实“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结合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继续开展“大型商超有促销、大宗商品有展销、大型景区有营销”活动,紧抓节假日消费旺季契机,聚焦大宗商品、汽车、餐饮、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积极落实2025年冬春季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做好大众冰雪嘉年华、“相约周六燃爆冬季”系列活动、社火集中展演、焰火表演等春节元宵节系列活动,变“冬闲”为“冬忙”,丰富市民群众冬春季文化娱乐生活。二是持续做好培育纳统。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利用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行政记录,持续摸排已达标且发展稳定企业,精准发力培育准达标企业,认真梳理企业入库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点对点解决拟入库存在问题,针对性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推进“个转企”“产转法”“小升规”和工贸分离。三是持续做好要素保障。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链条保障,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助企惠企政策享受便利度,切实强化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
五、其他宏观指标:财政支出保障有力,金融信贷运行平稳,旅客运输持续旺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2024年,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54亿元,同比下降8.2%,全市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8.90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4亿元,同比增长2.8%;教育支出6.37亿元,同比持平;卫生健康支出3.62亿元,同比下降24.5%;农林水事务支出4.70亿元,同比增长2.4%;住房保障支出2.98亿元,同比下降6.2%;节能环保支出5.29亿元,同比增长38.4%。
金融信贷运行平稳。2024年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13.44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年初增加53.5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13.91亿元,同比增长9.2%,比年初增加18.0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为229.64亿元,同比增长9.3%,比年初增加19.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66.73亿元,同比增长34.6%,比年初增加68.5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为42.01亿元,同比增长20.0%,比年初增加7.01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为224.72亿元,同比增长37.7%,比年初增加61.51亿元。
旅客运输持续旺盛,货物运量运行低迷。2024年,全市共完成旅客发送量263.53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其中,铁路13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公路98.39万人次,同比增长70.6%;民航32.70万人次,同比增长19.9%。完成货运发送量5090.88万吨,同比下降10.5%。其中,铁路1563.30万吨,同比下降30.4%;公路3527.48万吨,同比增长2.4%;民航997.10吨,同比增长24.0%。
城乡居民稳步增收,消费价格保持平稳。2024年,格尔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20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83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73元,同比增长5.8%。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比上年同月上涨0.3%。202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五涨二降一平”格局: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6.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3%,居住价格上涨0.1%;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1%;衣着价格与上年持平。
六、综合建议
虽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降幅持续收窄,但也要看到,在市场需求不足、主导行业下行以及同期基数抬升等不利影响下,部分领域仍然承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还需加以关注。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作为、靠前发力,用足用好“一表一单一图一机制”,持续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充分释放经济活力,为夯实2025年开局发展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一)充分释放稳增长政策效能。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综合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工具,鼓励引导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步伐,进一步提升传统优势行业竞争能力。鼓励行业结合实际优化相关政策措施,更大力度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进一步强化宣传、丰富形式、扩大范围、降低门槛,提升消费者换新体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更多新增长点,切实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动力活力。
(二)积极扩大投资增长动能。紧抓项目数量和质量,完善投资项目储备机制,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引进更多产业关联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链条保障,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系列政策,加大对优质开发企业流动性支持,提振供需两端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关注重点行业保住产能。对重点行业要强化风险研判和产品供需变化监测,重点关注产值下降的重点企业。要深入企业走访解难,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帮扶支持,要把招商引资与服务企业产销对接相结合,帮助企业拓市场、跑订单,着力推动在规范涉企执法、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账款拖欠等方面实施更有力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减量企业止跌回升、增量企业达产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