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格尔木市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振兴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富民增收的增长引擎,以粮食安全生产和巩固产业脱贫成果为基础,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均衡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一、基本运行情况
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9亿元,可比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8.89亿元,可比增长4.4%,占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73%;林业产值0.35亿元,可比增长2.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牧业产值2.87亿元,可比增长6.0%,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06亿元,可比增长4.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5%。
(一)种植业生产稳步向好。格尔木因地制宜实现沙地与盐碱地种植的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2024年,粮食作物总产量0.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02万吨,同比增长8.0%。其中小麦产量0.11万吨,增加0.01万吨,增长6.0%;青稞产量0.05万吨,减少39.9吨,下降7.2%;新增藜麦产量0.02万吨;马铃薯产量0.04万吨,增加0.01万吨,增长32.9%。经济作物总产量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73万吨,同比增长17.3%。其中,油料产量0.06万吨,增加0.03万吨,增长63.8%,中草药材产量2.51万吨,增加0.34万吨,增长15.4%,其中板蓝根、扶风等药材0.02万吨;青饲料产量0.11万吨,增加0.08万吨,增长2.5倍。
(二)“菜篮子”生产供应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0.91万亩,同比增长5.6%,产量2.30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叶菜类播种面积0.35万亩,增长13.4%,产量0.81万吨,增长4.8%;白菜类播种面积0.07万亩,增长11.5%,产量0.20万吨,增长16.0%;甘蓝类播种面积0.08万亩,增长67.5%,产量0.21万吨,增长66.9%;根茎类播种面积0.06万亩,下降15.0%,产量0.16万吨,下降10.3%;瓜菜类播种面积0.11万亩,增长2.6%,产量0.34万吨,下降2.4%;茄果类播种面积0.17万亩,增长3.0%,产量0.45万吨,下降5.3%;葱蒜类播种面积0.04万亩,下降7.4%,产量0.06万吨,下降19.4%;瓜果类播种面积0.04万亩,增长2.9倍,产量0.07万吨,增长3.6倍。
(三)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稳定。2024年,牛羊禽生产向好发展,生猪持续双位数下跌。其中,牛存栏4.89万头,同比下降0.4%,出栏1.56万头,同比增长2.4%;猪存栏0.12万头,同比下降90.7%,出栏0.52万头,同比下降75.5%;羊存栏28.36万只,同比增长5.4%,出栏16.64万只,同比增长25.2%;家禽存栏1.87万只,同比增长46.9%,出栏3.23万只,同比增长20.7%。畜禽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肉蛋奶产量呈现两增两减形势,猪肉产量0.04万吨,同比下降78.1%;牛肉产量0.22万吨,同比下降0.7%;羊肉产量0.31万吨,同比增长19.3%;禽肉产量68.7吨,同比增长47.8%。禽蛋产量226吨,同比增长2.5%,牛奶产量0.20万吨,同比增长20.1%。
(四)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成果丰硕。格尔木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及枸杞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为枸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目前,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10.09万亩,同比增长7.1%,产值约7.99亿元,有机枸杞出口额连续13年领跑全省,产业发展态势稳健。成功引进枸杞精深加工企业3家,已生产锁鲜枸杞约50吨、枸杞原浆200吨,枸杞果酱150吨、青汁及枸杞制干剂生产线正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全市农牧传统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有机肥生产加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畜产品从简单的初加工迈向原浆、泡腾片、藜麦花胶、面膜、牦牛肉丸、饴糖等精深加工领域,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50%,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格尔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长江源村牛羊肉加工车间提升改造,通过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有效提高“唐古拉牦牛、藏羊”肉制品附加值。实施强村带弱村结对帮扶,长江源村与6村结对,依托“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打造集装箱街区、野奢帐篷营地、“蕃巴仓”藏文化演绎中心、森珠黑帐篷,构建“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截至目前,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4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应对极端气候能力不够强。格尔木海拔高,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耕地条件差,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种植业以设施蔬菜、设施瓜果为主且生长缓慢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全市种植蔬菜种类主要为白菜、萝卜、甘蓝、西红柿、黄瓜等常见蔬菜,市场价值低,食用菌等精细蔬菜种植面积少,且蔬菜多以散户种植为主,菜农质量意识较弱,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格局,制约全市蔬菜生产发展。
(二)畜牧养殖动力不足,后期增长空间有限。牛羊养殖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养殖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同时受生态环境保护,草原养殖数量有限,对外宣传不够,牛羊肉附加值,牛羊增长点较少。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格尔木兴疆牧歌有限公司因生猪市场行情波动频繁、养殖死亡数量大、养殖场地升级改造等因素暂停养殖,2023年四季度全部出栏后未补栏,影响全市存栏同比变动较大。现全市养殖厂、合作社甚至面临发展困难和亏损现象,生猪养殖不断受挫,导致养殖户养殖信心下降,后期增长动力不足。
(三)渔业生产产能提升受限,生产成本高。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受气候环境影响,生长周期长,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建设难度大,疾病防治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全市仅一家渔业养殖户,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鱼苗存活率低,高品质的冷水鱼膨化料成本高,销售渠道窄,主要以零散批发为主,未打开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不畅。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蔬菜种植设施,推进现代化生产发展。调整“菜篮子”基地布局,加快建设格尔木市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促进蔬菜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加强高原蔬菜特色品牌打造。集中力量加大对蔬菜标准化育苗场建设投入力度,提升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实施老旧设施温棚改造提升工程,建设高水平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确保蔬菜瓜果的质量和产量。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户、合作社及农业公司以仁达合作社积极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积极引进高档次农产品种植进行推广,加强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持续加大对畜牧业养殖的奖补力度,切实做好贷款、保险、担保、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向养殖规划区聚集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牛羊猪生产、价格变动等信息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动态出栏,避免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
(三)积极引进试养新渔业产品,助力渔业生产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适合高原养殖水产品和养殖技术人才,进一步巩固提高格尔木虹鳟鱼的宣传力度,加强政府引导宣传,拓展市场渠道,助力本地水产销售实现产值,为2025年渔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