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将盐碱地改良纳入重点生态工程、乡村振兴等扶持范畴,逐年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保障关键改良项目推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盐碱地改良项目,探索“政府 + 企业 + 农户”合作模式。拓宽资金渠道。能够设置部分比例投入基础设施后期维护、维修等,进一步延长项目生命周期,减少后期重复投入。二是深化技术研发与改进。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长期广泛参与的盐碱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现有的改良技术模式,如柴达木地区中重度盐碱地饲草“5+N”改良技术模式,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因地制宜的改良方法。加大对盐碱地治理的宣传教育力度,向民众普及盐碱地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提高其对盐碱地治理的认知,以加快盐碱地治理进程。三是发展多元产业,加强示范推广。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整合现有技术,形成一套包括平整土地、灌排系统设计、土壤改良剂施加、耐盐碱作物种植与养护的全流程集成技术方案,并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和企业直观感受集成技术的良好效果,加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