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上昆仑 > 乡村振兴
盐碱地变身希望田野,开拓农业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5/01/12 17:57:48
发布单位:市农牧局
来源:
浏览量: 1026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格尔木市位于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分累积严重。为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近年来,我市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盐碱地开发治理,奋力提高耕地质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定不移推进盐碱地开发治理。近年来,格尔木市持续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一是致力于盐碱地治理水肥一体化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先后投资700万元在格尔木市实施盐碱地千亩水肥一体化治理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高设施装备及标准化生产水平,累计治理改良盐碱地1600亩。持续对小岛区域139亩进行改良,经过3年的改良试种,使盐碱地耕层土壤盐分下降 50% 左右,有效缓解了土壤盐碱化程度,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土壤环境。二是招商引资引进5万亩荒漠盐碱地生态化改造及优质牧草全产业链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近7亿元,建设内容包括5万亩土地平整、盐碱地改造、土壤改良、引水灌溉系统、节水灌溉设施、牧草加工生产线等,将通过产学研合作,集成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等盐碱地改良与荒漠化治理技术,建设集牧草良种繁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牧草种业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推进、巩固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

(二)多措并举推进盐碱地治理。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盐碱地开发、改良措施,推动以地适种以种适地改良修复盐碱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盐分淋洗、覆盖护土等灌区措施,减少盐碱地的水分蒸发返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盐碱土地改造和利用、耐碱作物的培育和推广。一是种植耐盐碱作物。如油葵,采用洗盐+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油葵,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并取得成功。二是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设施管网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操作,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预计减少肥料用量35%,减少用水量60%-70%,节约人工50%以上,增产幅度可达30%以上,并可有效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运用其他改良方法,包括降低地下水位,如在耕地周围挖排盐沟,使水位降低,浇大水将盐分排入沟内;种植整地时起高垄种植,使高盐分的表层土壤在垄下;大水压盐,耕种前浇大水漫灌带走部分盐分;大量施用草炭土或农家肥,阻隔土壤水分运动并对土壤盐分进行螯合固定无害化;地面覆盖牛粪或塑料薄膜,阻止水分蒸发,减少盐分积累等。同时通过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推进当地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助推全市种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全市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精细管护守稳盐碱地改良成果。项目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盐碱地治理配套技术综合示范应用,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有效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一是促进产业多元化。通过土壤改良与水肥一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盐碱地上成功试种了油葵、土豆等经济作物,且收益显著,如盐碱地试种油葵项目喜获丰收,亩产近250公斤,为我市盐碱地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二是节约灌溉用水。采用节水控盐等技术,节约灌溉用30%-40%,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三减少化肥用量。通过生物移盐等措施,化肥用量减少 20-30%,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格尔木市的盐碱地改良项目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洗盐 + 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等,推动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广泛应用。盐碱地改良的成功,为格尔木市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虽然我市在盐碱地开发、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压力大。盐碱地改良是长期、高成本工程,目前财政支持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大面积盐碱地改良对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技术推广等全方位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制约后续大规模改良。资金不足限制了盐碱地治理的规模和速度,治理项目推进困难,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市耕地从开垦至今,改良盐碱土的主要措施为大水漫灌方式,通过一定水量和适当的灌水技术起到压碱排盐的效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耕地土壤含盐量,但大多地块只有灌水设施无排水设施,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引起耕地退化。三是技术、人才适配性待优化。目前我市盐碱地改良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引进的部分改良技术、试种的作物,因地质、气候等条件影响,效果未达预期。同时现有技术较为零散,未形成一套涵盖土壤改良、植被恢复、肥力提升的综合集成体系,使得改良效果难以巩固,短期有成效,后续容易出现土壤返盐现象。专业从事盐碱地改良研究与实践的本地人才稀缺,技术推广与日常监测工作缺乏人力支撑。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将盐碱地改良纳入重点生态工程、乡村振兴等扶持范畴,逐年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保障关键改良项目推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盐碱地改良项目,探索政府 + 企业 + 农户合作模式。拓宽资金渠道。能够设置部分比例投入基础设施后期维护、维修等,进一步延长项目生命周期,减少后期重复投入。二是深化技术研发与改进。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长期广泛参与的盐碱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现有的改良技术模式,如柴达木地区中重度盐碱地饲草“5+N”改良技术模式,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因地制宜的改良方法。加大对盐碱地治理的宣传教育力度,向民众普及盐碱地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提高其对盐碱地治理的认知,以加快盐碱地治理进程。三是发展多元产业,加强示范推广。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整合现有技术,形成一套包括平整土地、灌排系统设计、土壤改良剂施加、耐盐碱作物种植与养护的全流程集成技术方案,并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和企业直观感受集成技术的良好效果,加速推广应用。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