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格尔木市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政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各进驻单位窗口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难点、堵点、痛点,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清单”。不动产登记窗口秉承“为民、便民、利民”为服务理念,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采取便民服务举措,切实提升办事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和获得感。2025年1月,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服务中心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单位”。
一、全面推行电子证照,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充分依托青海省不动产登记平台,通过大数据推送登记信息生成电子证照,2025年1月1日我市全面实现了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电子化(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包括《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加盖电子印章的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不动产登记证书全面推行电子化,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利性,使群众可以通过线上渠道随时随地办理、查看和使用电子证照,无需担心纸质证书遗失或损坏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办理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深化“一件事”改革,积极创新服务模式
一是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实现“二手房交易与水、电、气、有线电视”联动过户“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目标任务。群众到不动产登记窗口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时,可自愿选择水、电、气、有线电视同步过户,申请人无需前往不同部门申请办理,由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统一受理后,将过户所需信息资料推送至相关部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切实减少了群众办事往返多部门跑、重复提交材料,节省群众办事时间,节约群众办事成本。二是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联办业务。将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延伸至全市各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群众可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一并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实现抵押登记“零跑路”,不见面服务。2024年共受理金融联办业务1434件。三是推行“带押过户”服务模式。为积极推进“带押过户”,提前谋划,先后制定印发了相关工作通知,加强与公积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开展业务培训,提前对登记流程、操作细节进行探索研究,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业务环节,率先在全州实现了“带押过户”。2024年8月22日,顺利办理了全州首笔不动产“带押过户”业务。
三、服务流程持续优化、便民举措不断完善
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认真践行“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办理时限从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内,压缩了91.66%时间,平均办理时间在2个工作日内,限制登记、注销登记业务均为即时办结。深入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容缺受理等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办事需求。2024年共办理各项便民服务举措共57件。
四、聚焦化解复杂遗留问题,助力改善民生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保障农户权益。通过制定方案、全面接收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资料、添加农经权不动产登记模块、系统升级改造,2024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工作,自2024年1月29日成功颁发了全省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以来。共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90本。二是积极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和群众“办证难”,秉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原则,积极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020年以来累计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小区57个,办理不动产权证22636本。同时,自我加压、揭短亮丑,通过属地自查、单位上报、登记机构梳理以及信访、电话等渠道征集等方式对全市尚未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历史遗留问题小区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对新排查出的37个历史遗留问题小区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细化工作举措,实行周调度、月总结的工作机制,目前已办理了17个小区的首次登记。
政务服务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不动产登记窗口的改革实践,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体现。今后,市政务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入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推广政务服务改革成功经验,激励各进驻窗口单位改革创新、为民造福,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争取更多、更好的利民惠企新政策,持续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