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上昆仑 > 格尔木信息
拥抱全国碳市场扩容机遇 共绘绿色转型蓝图
发布时间:2025/03/13 11:50:26
发布单位:信息发布
来源:
浏览量: 4421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第38期(总第10586期)

全国碳市场运行迈入第四年,随着2025年行业扩容计划正式落地,水泥、钢铁、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将全面纳入交易体系。格尔木市作为工业城市,汇聚了多家即将纳入碳市场的重点企业,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地企业对碳市场扩容既有热切期盼,也提出了务实建议。

一、企业期盼:政策赋能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一是‌释放减碳成本优化空间。企业期待通过碳配额交易机制,灵活调配减排责任,降低整体减排成本。例如,格尔木庆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碳市场将倒逼工艺升级,同时通过配额交易对冲技改投入压力,实现经济与环保效益的双赢。”二是‌激活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企业对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重启高度关注,首批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项目CCER的成功签发,为格尔木丰富的光伏、风电资源开发指明路径,多家能源企业呼吁加快本地CCER项目审批,推动绿电减排价值变现。三是‌构建区域产业协同生态‌。水泥、钢铁企业提出,希望依托碳市场数据平台,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制定低碳供应链标准,形成“减碳—降本—提质”的区域闭环。格尔木钢铁企业有望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探索绿氢炼钢技术应用场景。

二、企业建议:

(一)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一是‌差异化配额分配与动态调整‌。格尔木地处高海拔地区,水泥生产能耗高于平原,建议在碳排放配额分配中引入“海拔修正系数”或“区域差异因子”,合理体现高原环境对能耗和排放的客观影响。针对格尔木地区能源结构特点,建议对格尔木企业给予过渡期政策倾斜,实行“基准线法+地区修正系数”的配额分配机制,初期免费配额比例适度放宽,避免因碳成本激增导致企业经营压力过大。二是强化区域协同与生态补偿。青海是“中华水塔”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议将本地企业碳减排贡献纳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市场收益反哺地方生态保护。

(二)给予技术与资金扶持。一是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希望政府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支持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如替代燃料、碳捕集、能效提升等),推动高原地区适用的低碳技术研发攻关。对率先开展碳减排技改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二是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产品,支持企业低碳转型,探索以碳配额作为担保物的融资模式,盘活企业碳资产。三是建立省级碳市场服务平台。整合政策解读、数据填报、交易信息等功能,打通企业碳交易堵点,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确保交易过程公平公正,降低企业参与门槛,提高企业交易自主性。

(三)立足实际需求完善配套机制。‌一是‌强化数据核算与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普遍反映碳排放数据核算专业人才短缺,呼吁政府联合行业协会开展专项培训,并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一企一策”碳资产管理服务。二是‌推动绿电消纳与碳市场联动‌。结合格尔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建议将绿电使用量纳入碳减排核算体系,允许通过绿电采购抵扣部分碳排放额度,促进本地风光资源高效转化。‌

下一步,格尔木将以碳市场扩容为契机,加速推进“零碳园区”试点,探索电解铝—光伏、钢铁—氢能等“产业耦合”模式,依托青藏高原生态资源禀赋,推动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打造区域性碳要素集散中心。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