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渊棋正在为学生们上课。
□ 文/图 记者 谭丽 管晓静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充满感召力的话语,如同一束明亮的火焰,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对支教事业的热忱。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组建至今,已有4个春秋。4年来,16名志愿者先后来到站前路小学支教。这些学子们告别熟悉的校园,背上行囊,踏上相隔几千里的支教之路,将自身所学融入课堂,为中西部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和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温州医科大学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西部支教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铁锹亲吻泥土,树苗挺直脊梁,春天的故事在三月写下新篇章……”在站前路小学的“和美课堂”上,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徐渊棋正在以一堂生动有趣的特色课,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她通过知识科普、诗歌朗诵、实践倡导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讲述了植树节的由来与生态保护的意义。
2024年夏天,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徐渊棋放弃了直接保研的机会,选择奔赴西部,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这里。”徐渊棋说,“我是一个非常愿意去挑战、去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来这里正好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从温州出发,坐上火车历经三十多个小时,跨越3000多公里,抵达了定点帮扶的站前路小学。初到西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徐渊棋也曾忐忑不安。但面对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她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竭尽全力守护好这些孩子,把丰富的知识与多元的文化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徐渊棋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核心。初到支教地,她便带领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面对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徐渊棋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情况和学生特点,带领团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来之前,我们参加了系列培训,我认为小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兼任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模式,比如我们带领学生赴长江源民族学校参加‘12校手拉手’主题队日活动;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课堂、重阳节敬老活动等。同时,我们团队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第二课堂‘和美课堂’,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通过各种各样的PPT、教具等教学手段,带领孩子们看不同的世界。现在我们正在打造‘春芽医语’,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生命健康科普品牌,让孩子们更早地去接触医学和健康相关的知识。”徐渊棋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们还持续推进“飞信传书,守护童真”纸飞机书信项目,为小学生和温州医科大学学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孩子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已在温格之间往返25趟、书信1282封。从“邀你在青藏高原种一朵格桑花”迎新活动,到“跨越温格的谈话”梦想教育,再到“许愿池”微心愿的爱心汇聚,他们创新形式、拓宽渠道,通过温格联动,努力让微小的力量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强大动能。
“支教,是从小就种在我心里的一颗种子。我想为这些地方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徐渊棋一样,在得知招募信息的第一时间,叶子欣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青藏高原的憧憬,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支教之旅。
短暂调整后,叶子欣便迅速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努力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我是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支教,我发现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如今,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我想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愿尽我所能,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陪伴他们成长。”虽然支教生活充满艰辛,但叶子欣收获的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据了解,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也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校。2020年,该校获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新增单位。4年来,16名研支团成员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坚持扶智与扶医并重,探索“教育+医疗”结对帮扶模式,在基础教育、丰富第二课堂、助力民族融合等方面打造了具有温州医科大学特色的支教品牌。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们给我们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们参与度极高。还将这边的学生和温州的学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市站前路小学校长陈江说。
青春因奉献而美丽,梦想因坚持而闪耀。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4年服务我市站前路小学,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接过接力棒,奔赴西部,用行动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他们用行动证明,研究生支教团不仅是一支教育队伍,更是一支传递希望与梦想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