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上昆仑 > 热点要闻
一场跨越山海的健康之约
发布时间:2025/07/09 09:47:52
发布单位:信息发布
来源: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15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援青专家与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一起查房。记者 冯伟 摄

记者 冯伟 沙磊

在巍峨昆仑山下、海拔2800米的高原之城格尔木,一场持续五年的医疗帮扶行动正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动人篇章。自浙江开展援青工作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市卫健委等单位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通过“人才+技术+硬件”三维帮扶模式,推动格尔木医疗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让高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优质医疗的温度。

技术扎根,从“外援”到“本土”突破

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保温箱的暖光映照着帮扶专家高悦赟专注的神情。她手持记录板逐项核对监护数据,这套由温州团队引入的新生儿黄疸标准化诊疗流程,曾在两个月前成功挽救一名需换血治疗的重症患儿。“刚来格尔木时,这里的气候、医疗条件与温州有不小差距,新生儿治疗方面的一些技术比较薄弱,但看到患者渴望健康的眼神,我们就决心把技术留下来。”高悦赟的话语里透着欣慰,自去年海西州首例换血手术成功实施后,当地儿科团队逐渐掌握了这项“生命技术”。

记者了解到,这种技术突破并非个例,浙江援青专家团队已累计引入胃肠息肉摘除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22项新技术,推动妇产科开展30余项业务创新,更让内窥镜诊疗从无到有落地高原。甲乳外科专家陈聪刚下手术台便投入带教,她推行的“三级带教体系”(主刀示范→助手指导→独立操作),让医生逐步掌握甲状腺癌根治术等核心术式,朝着“区域诊疗中心”的目标迈进。

人才造血,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每周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的常态化带教模式,正在重塑格尔木医疗团队的临床思维。数据显示,援青专家已累计开展临床带教376人次,管理住院患者1400余人次,完成手术400台次。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余蓉回忆:“去年,沈华南专家手把手带教换血技术时,连血管穿刺角度都精确到毫米。” 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让骨干医生掌握了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核心技能,更推动医院建立起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等10个重点科室。

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体系尚不完善,亟须构建标准化的甲乳专科。事实上,我市甲状腺、乳腺疾病患者基数相对较大,但受限于临床经验积累不足,此前虽多次邀请外部专家驻院手术,仍未形成自主诊疗能力。

温州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帮扶专家陈聪介绍:“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授人以渔’,通过建立规范化诊疗路径与手术带教体系,帮助医院实现甲乳疾病从门诊评估、术前规划到手术实施的全流程独立操作。”她表示,将采用“理论体系构建+实操阶梯带教”模式,逐步培养术者的解剖辨识能力与术式操作精度。“期待以技术输出为纽带,推动格尔木市在甲乳疾病领域实现‘从依赖外援到区域诊疗中心’的跨越,让高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陈聪说。

硬件赋能,点亮高原诊疗之光

走进“援青楼”,CT室、电生理检查中心等现代化设备熠熠生辉。这座集医学影像、体检功能于一体的医疗综合体,与投资200万元建设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形成“软硬协同”——培训中心已为5000余名医护人员开展课程,远程会诊系统让格尔木患者直通浙江专家资源,救护车等急救设备的升级更让区域急救响应时间缩短30%。

从最初邀请外部专家“飞刀”,到如今常规开展四级手术,市人民医院的技术能级跃升,正是浙江援青“体系化帮扶”的生动注脚。

当昆仑雪水融入瓯江浪潮,这场跨越山海的健康之约,早已超越医疗帮扶的范畴。它是浙青两地心手相牵的见证,更是“授人以渔”理念在高原的落地生根。这份镌刻在高原大地上的“浙江担当”,正化作千万百姓的笑容,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支援的温暖答卷。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