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左一)正在绘制底稿。记者 张丹丹 摄
记者 张丹丹 王秀琴 实习生 卢文慧
在昆仑山的皑皑白雪之下,蕴藏着一种神秘且珍贵的玉石——昆仑玉。多年来,昆仑玉文化与玉雕文化相互交织,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催生了一批优秀的雕刻师。他们以独特的匠心,用手中的刻刀,让昆仑玉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走进王帅的店内,他正俯身在操作台上,为一块翠青三彩料绘制底稿。最初拿到这块料子时,他反复琢磨如何可以展现玉石原有的色彩,以凸显其价值。他在绿色区域画上荷叶,紫色区域勾勒锦鲤,“富贵有鱼”的雏形便通过画笔跃然于玉石之上。“顾客对玉雕的审美在不断提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开阔眼界,精进雕刻技艺,尽量不浪费每一块玉石,不辜负顾客的期望,将原石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王帅说。
玉石雕刻工艺繁杂,需经过选料审料、设计绘图、切割粗雕、细雕修光、抛光等环节,涉及浮雕、圆雕、透雕、线雕等技法,讲究“巧色、巧形、巧艺”。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方能让每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在店里看到的都是精美的玉器,但在夜晚安静时,我要构思如何充分利用原料,展现玉石的原始之美。平时还要阅读书籍、感悟生活,并将这些融入作品,这是我们玉雕人应该思考和坚持做的事。”王帅坦言。
谈及与玉石的缘分,王帅回忆起学徒时的艰苦岁月。那时,他的日常工作是一遍遍练习基本功,从打磨、切割到简单雕刻,枯燥又乏味。但正是当初的坚持,才有了如今对玉石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想过放弃。但干一行就得坚持,熬过初期的排斥阶段,越雕越顺手,越有成就感。每当雕刻出经典作品,自己看着赏心悦目,得到顾客的好评,便会慢慢享受雕刻的过程。”王帅说。
学艺磨的是基本功,而真正的成长靠的是作品的积累。玉石质地坚硬,雕刻时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有时几天精心雕琢的作品,可能因一个小失误而毁掉。王帅总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技艺。“刚开始做时,残次品特别多。这就需要不断练习,熟悉工具和用料,将技艺在原料上展现出来。就像在玻璃上雕刻,不熟练很容易裂开、崩掉,随着技艺提高,才能越来越熟练。”王帅说。
在王帅的店内,一件题材为“大圣归来”的玉雕格外引人注目。薄胎雕刻工艺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层次美,细节处尽显他深厚的雕刻功底。薄胎玉雕以“薄”为核心,成品胎体轻薄如纸、透光性强,被誉为玉雕中的“绝技”。“攻克薄胎工艺,需要慢慢琢磨,不能追求效率,对耐心的考验最磨人。以前一星期出一件作品,现在可能一个月才出一件,其间寂寞和急躁最难克服。但克服后,掌握了技法,做起来便得心应手了。”王帅说。
时代发展给玉石雕刻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机器雕刻兴起,以高效、低成本冲击着传统手工雕刻;另一方面,人们对玉雕作品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面对挑战,王帅转变思路,在坚守手工雕刻的同时,与机器雕刻结合,用新理念诠释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随着时代进步,中国制造业的发达,过去靠纯手工下力气的地方,现在可用机器代替一部分,既能提高效率,又让产品更精湛。原材料越来越珍贵,我们要避免浪费,保护资源,将传统玉文化发扬光大。”王帅说。
操作台上,喷水冲刷着玉粉,王帅手持雕刻刀,依照画好的图样精心雕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昆仑玉雕刻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