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莎莎)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通过集中引进无人机运送系统、机械化压沙设备和“双网膜沙障”铺设机及配套技术等先进设备与技术成果,突破传统治沙模式的效率瓶颈,为沙漠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据了解,在这批先进设备中,无人机运送系统表现亮眼。以往在沙丘起伏、沟壑纵横的沙漠区域,沙袋、稻草、网格材料等固沙材料需靠人力或车辆绕行运输,不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在坡度陡峭、车辆难以通行的地段,材料运输更是成为制约治沙进度的“卡脖子”问题。如今引入的无人机运输技术实现了固沙材料从“地面跋涉”到“空中直达”的跨越。搭载固沙材料的无人机可从临时起降点起飞,沿着规划航线穿梭于沙丘之间,精准将固沙材料投放到指定区域,单次飞行可载重80—150公斤,覆盖距离达1公里左右。其具备的垂直起降、空中悬停等特性,能轻松穿越传统运输工具难以抵达的复杂地形,避免了人工搬运过程中因道路不畅导致的材料损耗。同时,无人机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可同步对作业区域进行航拍测绘,实时反馈沙丘形态变化,为治沙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市治沙工作中投入使用,累计完成超200吨固沙材料的空中运输任务,相比人工运输效率提升5—8倍,有效解决沙漠复杂地形下物料搬运难题。
机械压沙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快速对流动沙丘进行平整压实,显著提升地表抗风蚀能力;“双网膜沙障”铺设机实现了新型复合沙障的机械化铺设,配套技术通过双层网膜结构增强固沙稳定性,较传统草方格沙障使用寿命延长3—5年,固沙效率提升40%以上。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实现了治沙质量的标准化提升。此次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是我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西北地区沙漠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样板”。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更多治沙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应用,同时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在草原改良、植被播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让科技力量持续赋能沙漠生态修复,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和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