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上昆仑 > 热点要闻
这是当年不敢做的梦!
发布时间:2025/08/21 14:50:28
发布单位:信息发布
来源: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83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左图为老农垦人在园艺场一采摘园内合影留念;右图为老农垦人参观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记者 谭丽 摄

□ 记者 谭丽 王秀琴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正值格尔木农垦集团组建60周年之际,来自山东、青海西宁等地的老农垦人受邀重返这片曾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土地,开展故地重游活动。他们在重温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中,亲身感受农垦集团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活动中,老农垦人走进由市农牧局主办、农垦集团承办的枸杞采摘节现场,亲手采摘鲜红饱满的枸杞;深入加工车间,全程探访现代化枸杞精深加工流程。从传统晾晒到精准高效的智能化分选,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输出到多元高附加值产品矩阵的形成、产业链的全面升级,让亲历过创业艰辛的老农垦人赞叹不已。

在园艺场一处果蔬采摘园内,饱满多汁的杏子挂满枝头,让老农垦人尝到了“家门口吃新鲜”的惊喜。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农垦集团通过持续的生态农业技术攻关,已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蜕变为如今生机盎然的绿洲。

“四十二年没来过了,这里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连想都想不到!”79岁的山东知青高美荣难掩激动之情,“来之前家人都担心我心脏不好,怕这边条件艰苦,没想到来了之后,我很适应。以前想吃口水果得从外地运,那时候这儿啥都没有,现在真是想都不敢想,我感到特别惊讶,也特别高兴。”

“我原来是园艺场的,二十年没回格尔木了,现在发展得太好了!”西宁知青陈嘉雄望着枝繁叶茂的果树感慨道,“那时候是艰苦创业的年代,现在是创新发展的新时代,真是不一样了。你看这果子,长得又大又好!”

走进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旧农具,瞬间唤醒了老农垦人的共同记忆。当讲解员动情讲述农垦人战风沙、垦荒原的奋斗史时,老同志们情不自禁合唱起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熟悉的旋律里,满是青春的回忆。

山东知青石鲁生1965年从济南来到格尔木,在河西八连奋斗了11年,1976年才返回家乡。“回去后,我经常晚上做梦梦见这里,从1993年到现在,已经来了6次,足见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他说,这次回来感受尤为震撼。没想到农场发展得这么好,和那时候截然不同。”石鲁生告诉记者,他特意走访了当年连队的老住户,得知有人承包了100多亩地,一年能收入四五十万元。更让他惊喜的是,河东的杏子、桃子等果树不再依赖温室,而是直接生长在农田里,“这可是我们那一代军垦人做梦都想看到的景象。”

西宁知青基承祖是1965年12月9日随西宁首批200余名知青来到格尔木的,当年进驻在小岛。“我对格尔木一直魂牵梦萦,这是第5次回来,只要有机会就想过来看看。”他坦言此次感触最深,“从传统农业到智能化生产,60年来,农垦集团找准了方向,发展得更务实、更高效。祝愿农垦这艘航船,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迎风远航,越走越远。”

据了解,格尔木农垦集团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2003年实行属地化管理后,企业逐步建成5.4万亩标准化枸杞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建成了蓄水池、良种繁育大棚等农业设施。

格尔木农垦集团总经理刘志明介绍:“此次邀请了60位老农垦人,其中包括来自山东、青海西宁的40名老知青,以及部分退休老干部、职工,共安排了2天的行程。我们带着大家参观了集团旗下各分公司,就是想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年集团的发展变化,更让他们知道集团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当年的艰苦奋斗。希望通过回顾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凝心聚力,再创农垦新辉煌。”

六十载光阴流转,一代代农垦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戈壁绿洲。从屯垦戍边迈向乡村振兴,生产方式日益先进,而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却历久弥新。老知青们眼中的震撼与感动,正是对这种精神最生动的阐释。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2019-2025 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10005 青ICP备16000246 格公网备 63280102000002

地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哈西亚图路25号 邮编:816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