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景桂珍 通讯员 牛雨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之际,市司法局以“高原特色+法治内核”为抓手,推出“社区矫正五周年法治宣传系列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戈壁课堂、云端互动等接地气的形式,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帮扶相促进”的理念融入社区矫正工作,确保每项工作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时光长廊”回溯法治征程
在市社区矫正中心一楼大厅,“时光长廊”图文展板前,社区矫正对象驻足观看,一步步回溯法治护航新生之路。展板系统呈现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五年来的发展历程:2009年青海启动社区矫正试点,2010年全面试行,2021年修订印发《青海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青海省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规定》等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执行时限、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青海积极探索新模式,在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智慧化监管、个性化矫正、精准化帮扶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果。
“云端普法”实现指尖学法
当社区矫正法律条文从纸质手册跃入手机屏幕,普法课堂从线下搬至云端,“社区矫正云端普法”正以轻量化、交互式、全覆盖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指尖一点,法治知识即刻抵达”。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监管平台”“助矫通”App等数字化平台,以“网络快车”推动法治宣传上云端。社区矫正对象可随时点播《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动画宣传视频,通过互动答题检验学习成效。这种数字普法模式,既打通了普法惠民“最后一公里”,也让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心灵重塑”传递法治温度
活动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展《沟通,从心开始》专题辅导,传授非暴力沟通技巧。通过“一对一”精准心理测评,洞察社区矫正对象内心潜在问题,运用心理平衡疗法剖析根源、提供专业解答,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基于测评结果,心理咨询师为每人量身定制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策略,助力其重塑守法心理、更好融入社会。司法温情与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传递,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以健康心态回归社会。
“以案释法”筑牢守法底线
格尔木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民警举办专题法治讲座,系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背景、目的及重点法条,结合“精准普法、靶向矫治”热点案例,围绕“认清重新违法犯罪代价”“警惕违法诱因”“坚守守法底线”三个核心,深入剖析自由账、家庭账、未来账“三本账”,让社区矫正对象深刻认识再次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严重危害,警示其严守法律底线。
“法治羽翼”护航青春成长
社区开展“法护青春·护航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讲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过剖析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毒品诱惑等案例,讲解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后果及干预措施,强调“未成年不是‘免罪牌’”,明确满12周岁涉嫌严重暴力犯罪需担责的法律红线。现场展示新型毒品照片、教授防毒拒毒技巧,并通过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辨别违法行为与不良行为的界限,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各社区司法所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枸杞之乡矫正集市”“赶早市学法”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法治知识;“戈壁流动学堂”将普法课堂开在牧区帐篷,通过案例讲解法律条文并设立咨询点答疑。
“组合举措”提升宣传质效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在“格尔木普法”公众号开设“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专栏。同时,格尔木市司法局在全市掀起宣传热潮,向群众发放涵盖社区矫正定义、适用范围、管理措施等内容的宣传手册,以通俗语言和漫画形式解读知识,并现场讲解工作意义与做法,消除群众误解,明确社区矫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方式。活动累计发放资料5000余份,悬挂标语70余幅。
五载耕耘,春华秋实。站在新起点,市司法局将继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为指引,秉持“管教结合、回归为本”理念,在智慧化监管、精准化教育、立体化帮扶上持续发力,构建“监管有力度、教育有精度、帮扶有温度”的三维工作体系,让法治阳光照亮社区矫正对象的回归之路,为平安格尔木、法治格尔木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