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张氏原生态家庭农场里的10亩种植园生机盎然,农场主张宝正在清理杂草 。记者 宗布尔 摄
记者 汤红红
当初秋的骄阳照亮格尔木,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在张氏原生态家庭农场里,10亩种植园生机盎然,卷心菜裹着晨露舒展叶片,西瓜藤下藏着饱满的果实,农场主张宝正清理杂草,这片坚持人工除草、牛羊粪施肥的生态园地,每到周末便迎来大批市民体验采摘乐趣。从传统农田到“采摘+休闲”的多元业态,这个小小的家庭农场,恰是格尔木乡村振兴中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如今,格尔木市正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化为魂,在广袤大地上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蓬勃图景。
产业兴旺:特色支柱撑起“致富伞”
走进郭勒木德镇的枸杞种植基地,串串红果挂满枝头,收割机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气息。作为格尔木农业的“红色引擎”,枸杞产业已发展至10万余亩的规模,2024年农畜产品输出量达2.2万吨,有机枸杞出口连续13年稳居全省首位,真正实现了“荒漠变绿洲、枸杞映红妆、农民腰包鼓”的蜕变。
2025年,格尔木持续为枸杞产业“提挡加速”: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6.7万亩,培育9家加工龙头企业,8家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名录;通过“青藏优品”平台上架120余种枸杞产品,在全国开设25家线下体验店,12个枸杞品牌成为市场“香饽饽”。与此同时,藜麦种植铺展“金色地毯”,蒙古羊养殖奏响“增收牧歌”,多元特色产业如繁星点缀高原,为农牧民编织起坚实的“致富网”。
生态宜居:戈壁乡村焕发“新颜值”
车辆驶入格尔木各乡村,柏油路干净整洁,民居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草点缀……这与人们印象中的“戈壁荒村”相去甚远。近年来,格尔木以农村牧区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打响美丽乡村“颜值保卫战”,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整治青藏公路、格茫公路沿线及城乡接合部环境“死角”,实现所有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达标处理。
从“清干净、保持住”到“补短板、建机制”,治理理念的升级让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走在乡镇村落里,昔日的土坯墙变成了彩绘文化墙,闲置空地改造成了休闲小广场,村民们感叹:“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心!”
乡风文明:和谐之花绽放“幸福里”
“今天的技能培训教大家枸杞晾晒技巧,有问题随时问!”在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声音清晰洪亮。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的“课堂”,更是技能提升的“练兵场”,每月定期开展的活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则以党建为笔,在高原上书写乡风文明新篇: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邻里纠纷减少了,村里各种商铺开起来了。节庆时,村民们跳着锅庄、唱着歌谣,在欢声笑语中诉说着现在的幸福生活。
治理有效:筑牢根基激活“新动能”
格尔木构建“市统筹、乡主抓、村落实”治理链条,推行领导包村联村制度,让项目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确保产业发展“有人抓、抓得好”;建立“月调度、季复盘、年考核”机制,为项目监管装上“安全阀”。
创新的“组工干部全员调研”机制更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解决枸杞销路、灌溉设施等堵点问题;政策宣讲队走村入户,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送到农牧民身边,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生活富裕:共享成果迈向“新生活”
“今年天气好,日照充足,枸杞价格也不错,准能有个好收入。”说起收入,大格勒乡枸杞种植户李娟难掩笑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8元,同比增长6.0%。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743.2万元,多个村实现增收,郭勒木德镇全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越来越多的村庄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好日子不止于“钱袋子”鼓起来。2025年,格尔木投入771.2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修路、建广场、装路灯……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的生活品质节节高。
从枸杞红遍戈壁到乡村颜值逆袭,从文明新风拂面到农牧民腰包渐鼓,格尔木的乡村振兴之路,是高原特色与时代发展的完美融合。当前,格尔木正继续秉持新发展理念,在产业振兴中闯新路,在生态保护中谋长远,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稳步前行,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柴达木盆地持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