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格尔木市民政局紧盯“社会救助不到位”痛点,以“破题起势”的担当主动作为,始终锚定“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工作要求,把政策温度送到群众心坎上,为困难家庭筑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一、全面部署强根基,破思想认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难题,下好救助提标“先手棋”
为推动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工作落地见效,格尔木市民政局提高思想认识,第一时间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民生任务,高位统筹推进。一是召开专题部署会议7场,明确责任分工、成立工作专班,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进度”;二是组织分层分类救助政策培训8场,覆盖乡镇(街道)民政专干、村(居)经办人员400余人次,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培训手册》200本、《社会救助政策一本通》500本,打造经办人员“政策充电站”,保障政策落实“办得清、办得快、办得实”;三是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发放宣传彩页2000余份,推送民政惠民政策公众号推文15期(阅读量超2万人次),张贴宣传公告200余份覆盖全市村(社区),真正让群众“知政策、懂流程、会申请”。真正做到了低保范围再扩大、特困供养再提质、临时救助再提力。自今年4月提标以来,惠及城乡低保对象累计8324人次,资金发放量同比上年同期增加63%,在册保障人口较去年年底增加34%;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低保1.7倍落实,每月提高345元,达到每人每月1540元,累计覆盖特困人员733人次;截至目前通过临时救助申请共计516户1449人,单笔最高救助54360元,对8户41人急难情形实行“先行救助、后补手续”,24小时内办结率100%,发放临时救助金48.57万元,资金发放量同比上年同期增加60%。
“现在每月低保钱比以前多了,够买米买油还能给娃买文具,心里踏实多了!”昆仑路街道低保户王阿姨的话,道出了提标扩面带来的安心。因家人重病申请临时救助的张师傅也动容道:“没想到24小时钱就到账了,解了住院费的燃眉之急,太感谢了!”
二、紧盯短板抓整改,破救助覆盖不到位、保障不全面难题,啃下救助整改“硬骨头”
针对社会救助不到位问题,市民政局以“问题导向”为抓手,抓实抓牢整改工作,确保提标扩面不打折扣。一是开展问题档案全覆盖核查,对4个乡镇、5个街道进行6轮数据核查与入户走访,督导查阅2000余份救助对象档案,现场反馈并整改101份问题档案;二是建立“问题台账+整改销号”机制,下发《工作提醒函》3次,印发《社会救助领域档案整理规范》《近亲属备案制度》等文件8份,督促各乡镇(街道)“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三是核查疑似救助对象疑点数据8轮次2万余条,用好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系统,动态新增低保320户896人、取消不符合条件低保105户348人,提升困难人群认定精准度。
三、精准认定筑防线,破动态认定不精准、保障对象不清晰难题,守住救助公平“生命线”
为让提标扩面红利精准滴灌,市民政局严格规范认定流程,把好“入口关”“审核关”“公示关”三关。一是优化低收入人口认定流程,印发《社会救助各类低收入人口认定流程通知》《政策申请认定流程指南》,明确各环节办结时限与标准,“打包整合”申请条件、流程、材料等内容,解决群众“找政策难、多跑腿”问题;二是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核查救助对象家庭情况,累计动态新增低保 320户896人、取消不符合条件低保105户348人,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三是严格近亲属备案制度,已备案7人,新增救助名单在民政局公众号、市政府网站同步公示8批20余次,公示率100%,居民刘大姐对救助公平性竖起了大拇指:“名单在网上、社区都公示,谁符合条件、谁领了钱都清楚,这公平咱信得过!”,将救助过程“晒在阳光下”,一头连着群众的柴米油盐,一头关乎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