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伟)近年来,市人社局就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严格落实省州公益性岗位政策、合理开发市级公益性岗位等,优先保障弱势群体上岗,为社会平安稳定贡献人社力量。截至目前,省级、市级公益性岗位分别在岗523人、70人,所有在岗人员均按规定享受补贴,以“小岗位”托起“大民生”。
市人社局就业部门一直秉持着“按需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持续优化岗位布局。一方面,开发贴近民生、实用高效的岗位体系,并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与中心工作动态调整岗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效运转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规范人员管理,明确岗位职责清单,健全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已累计安置227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其中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19名、登记失业残疾人1名、登记失业建档立卡脱贫劳动力6名、“雨露计划”高校毕业生2名。
同时,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匹配”原则,搭建高效就业对接平台。依托市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公岗服务窗口,开展面对面就业指导,详细掌握报名人员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信息,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定期举办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与报名人员、到期退岗人员面对面洽谈。截至目前,已开展专场招聘13场,为68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性岗位招聘服务,协调157家企业推出就业岗位10433个,帮助375人实现就业。
为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市人社局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培训。定期开展新报名人员业务培训,培训内容紧扣“人岗相适、课岗相适、专业上岗”原则,注重务实性,助力新上岗人员快速提升岗位技能、掌握工作基础知识,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同时,组织报名人员参观将军楼公园、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与保密宣传教育片,推动其树牢廉洁意识与保密意识。
此外,结合工作实际,市人社局建立全流程闭环监管机制,力促岗位发挥实效,杜绝“躺平式上岗”。在上岗环节,严格执行“个人申请—社区初审—人社复核—公示公开”程序,确保“阳光上岗”;在退岗环节,严格落实上级要求,对期满人员耐心解读政策,并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在资金监管环节,推行“一卡通”系统直补个人模式,实现补贴发放全程可追溯,同时不定期通过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开展自查,筑牢资金安全防线,确保就业补贴资金用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