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谭丽 张丹丹 实习生 马忠兰)近期,我市发生多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较大,诈骗手法多样,主要涉及“不良交友诱导”“投资理财”“刷单返利”及“冒充好友”等类型。近日,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向社会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呼吁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通报显示,“不良交友诱导”类诈骗已发生多起。8月23日,市民永某被手机网页中“同城不良交友”弹窗诱导,下载“符号”App,对方以“充值会员+完成流水返现可交友”为由多次骗其转账,永某察觉无法提现时,已损失166577.01元;9月4日,史某在快手某直播间点击陌生链接下载同款App,先被以“开会员+三次认证返现”要求转账,后又因“操作失误需补救”追加转账,报警时损失85989.2元。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案金额尤为突出,其中5月15日的案件损失最大。市民颜某通过快手添加陌生好友,被引导下载“通友”聊天App,进而进入“西信科技”虚假投资网站参与“充值返现”,多次转账后无法提现,累计损失731251.6元;8月5日,赵某被抖音“免费领牛股”宣传吸引,下载非官方的“企域通”“上海证券”App,初期炒股亏损后,被客服“助理-杜洋”以“补损”获取信任,后被诱导为“新股”分5笔转账,最终因余额无法提现报警,损失49606.05元。
此外,保健品购物与刷单复合诈骗也需警惕。9月9日,蒲某被网页保健品弹窗吸引,扫码下载“符号”App,客服先以“海外购药需完成3次任务解绑物流”引导操作,后谎称“账户冻结需充值解冻”持续骗钱,报警时已损失24774.62元。
“各骗局有明确的受害群体倾向。”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邢晓坤向记者分析,“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中,女性受害者占比更高,骗子以“小额返利”诱骗受害者在虚假App持续投钱,诈骗周期长、迷惑性强;“不良交友诱导”类诈骗主要针对20至50岁男性,部分还伴随“裸聊敲诈”,骗子通过截屏或AI合成不雅影像进一步勒索;“冒充亲友”诈骗则多发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受害者以20至35岁年轻人为主。
据了解,近年来,市公安局持续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尤其在今年2月至7月期间,组织全局警力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入户宣传,力求实现辖区家庭反诈宣传全覆盖。尽管宣传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群众因贪图“蝇头小利”,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警方再次郑重提醒:所有要求先行转账的“返利”“投资”“认证”行为,均为诈骗;遇到“亲友借款”“陌生链接推送”“不明弹窗广告”时,务必做到“三不”——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随意下载非官方App、不盲目向陌生账户转账。若对信息真实性存在疑问,可直接拨打公安机关电话咨询核实,切勿因一时贪念造成不可挽回的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