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莎莎
清晨,格尔木市综治中心大楼迎来朝阳,“轮岗窗口”工作人员已整装待发,用热情与专业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不久前,打工者陈师傅因劳资纠纷多方奔走无果,在这里,工作人员当天便帮他提交材料、对接调解员。拿着调解受理单的陈师傅感慨地说:“以前跑断腿办不成的事,这儿一天就有回音!”最终,他凭此单顺利拿回被拖欠的工资。
今年以来,市综治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省州市委政法委部署,以“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精细化服务”为目标,探索“党建引领聚合力、科技赋能提效率、服务下沉解民忧”路径。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流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县级综治中心打造成吸附矛盾风险的主阵地,以“诉求有人接、难事有人办、服务有温度”的实践,为平安格尔木、法治格尔木建设注入动力,力促矛盾在萌芽中消除、在基层化解。
党建引领是综治中心基层治理的“定海神针”。河西街道居民张女士曾受益于“刮碗子”调解队,化解了邻里矛盾。如今,这类依托本地民俗的特色调解品牌,均被纳入综治中心“一体化”服务网。以党建为纽带,综治中心汇聚分散治理力量,构建“一体化”服务格局,破解“部门各管一段、群众反复跑腿”的难题。为实现服务全天“不打烊”,中心推行“三维驻点”模式:按照“常驻保障日常、轮驻强化专业、随驻补充缺口”的原则,整合政法、人社等30余家单位,提供人民调解、劳动仲裁等基础服务,同时纳入“刮碗子”“八和”等5个特色调解品牌,确保“群众到访有人接、诉求提出有人管”。
结合本地矛盾化解实际,该中心确定城管、卫健等4家单位为特色常驻部门,在“轮岗窗口”轮流办公;并结合“入学返校”“年末讨薪”等时段性需求,灵活调整入驻单位。为保障高效运转,中心建立“吹哨报到、协同联动、会商研判”制度,配套18项机制,不定期梳理共性问题、统筹联合处置,还推动与9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19个基层派出站(所)“点对点”对接,延伸治理资源至基层“神经末梢”。此外,中心整合基层调解员、退休干部等力量,组建30余人专业调解队伍,构建“前端网格员排查+中端多部门调处+后端跟踪回访”机制。截至目前,中心已化解11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8%。
在市综治中心智慧指挥大厅,大屏幕实时显示诉求信息与隐患位置,科技正推动基层治理从“脚底板”模式转向“数据跑”。依托“省 - 市 - 县 - 乡”四级智慧治理平台,中心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治理模式升级。
“一平台统管”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事”。中心依托青海省综治中心信息平台,打通多部门数据接口,汇聚各类诉求信息,群众诉求可实时精准推送至对应部门,处置进度可视化,效率较人工流转提升至少30%。智能研判更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运用人工智能分析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数据,提取关键词、预判趋势,识别高频诉求与重点风险群体,为风险研判提供支撑,助力职能部门提前整改。同时,中心联动全市2000余路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建立动态巡逻机制,遇突发情况可直接调度力量,构建“指令快传达、力量快集结、问题快处置”响应体系。
该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深化网格化服务,推动治理资源下沉。
为实现网格“划得准、管得细”,该中心联合多部门调研,征求群众意见,优化划分标准。目前,全市310个网格实现“一格一员、一员多责”,覆盖全领域。为提升服务质效,中心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工作规范推进。同时,制作2.3万余份宣传品,组织宣传活动,加大“平安青海”二维码推广力度,提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今后,我市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聚焦特殊群体需求优化精细服务,深化移动端诉求受理功能,完善跨区域治理机制,把“民安工程”做细做实,让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