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以来,格尔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及省州部署,立足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与“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奋力谱写省域副中心城市新篇章,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五年来我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本报即日起推出“决战决胜‘十四五’ 奋发有为谱新篇”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 李莎莎 杨晓波
当昆仑山脉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向察尔汗盐湖的晶莹盐滩,折射出璀璨光芒;当柴达木盆地的微风掠过田野,新植的沙棘与枸杞随风摇曳,荡起连绵绿意;当夜幕降临,市区霓虹与光伏园区的“蓝色矩阵”彼此点亮、交相辉映——这座屹立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城市,正以五年为卷,将生态的底色铺得愈加浓郁,把发展的画卷描得愈发绚烂。
“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实力提升、现代产业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深耕,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民生福祉显著增强,交出了一份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人民富足的亮眼答卷,这座城市正崛起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高原明珠。
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发展根基更加稳固
作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用一个个扎根戈壁、惠及长远的生态工程,让曾经的荒滩戈壁渐披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系统重焕生机。“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沙化草原治理1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6.47万亩,新增造林3400亩,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升至42.3%,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戈壁变绿洲的生动实践。
光伏产业与治沙工程的深度融合,成为格尔木生态治理的“金名片”。在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园区,曾经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如今已蜕变为“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植绿”的立体生态空间。光伏板像一张张“蓝色铠甲”,既遮挡烈日又减少水分蒸发,为沙生植被撑起“保护伞”,电站所发电力还能驱动提灌系统,为绿植输送生命之水。如今沿着园区道路行走,青杨挺拔、灌木丛生,连空气里都带着草木的清新。
在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方面,我市同样步履坚实。规上工业单位能耗累计下降8.1%,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飙升至88%,每一度电都在为“低碳格尔木”助力;建成绿色矿山21家,占全市矿山总数的80%,累计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近1万亩;重点工矿与盐湖企业用水在线计量监测实现全覆盖,“节约型机关”创建率超90%,节水型社会顺利通过国家终期验收……
环境质量的改善更直观可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抬头可见昆仑雪山的清晰轮廓;地表水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主要河流和重点湖泊实现全面截污,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省控断面达到Ⅲ类标准,环境质量稳中向优,生态本底持续改善,这份“生态答卷”,让高原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经济实力稳步攀升 核心引擎作用凸显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55.19亿元,较2020年占全州比重49.3%,提升4.3个百分点,达53.6%,“十四五”年均增速10.43%(按不变价2.37%),“挑大梁”作用愈发突出。财政与民生指标同步向好,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3.54亿元,年均增速8.76%,财政结构持续优化、支出能力不断增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220元,年均增速达5.12%,长期稳居全省前列,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投资380余亿元,年均增长10.5%。其中,一般性工业投资占比从21.7%提升至35.8%,增速提高112.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投资占比从48%提升至51%,增速提高15.88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以来,全市全力以赴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项目85项,总投资94.36亿元,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15亿元,年均增长5.02%,新华中学、公交站台改造、东城区消防站、市政燃气管网改造、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为城市发展夯实基础。此外,我市连续9年入围西部百强县,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城市影响力与吸引力持续增强。
产业体系加速升级 多元发展格局成形
盐湖产业突破攻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作为“中国盐湖城”,我市推动盐湖产业实现质效双升。绿色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实施钾盐稳产保供、锂盐量质提升、镁盐创新突破、钠资源高值开发等重点工程,引进维祥科技烷基锂、盐湖沃锦40万吨熔盐等补链项目,推进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项目建设,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突破成果显著,中信国安无水硼砂工艺打破国外封锁,盐湖提锂技术攻克世界性难题,无水氯化镁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2024年,盐湖产业规上企业产值突破3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钾肥产能达800万吨,钾系列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标准。碳酸锂总产能突破10.6万吨。镁资源开发实现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型,金属镁产能达到10万吨。盐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
清洁能源集群壮大,打造国家示范基地。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全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占全省、全州比重分别达21%、44%,较2020年翻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国规划装机规模最大、投资规模最大、清洁能源占比最高、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海拔最高、第一条跨网运行的特高压通道的沙戈荒大基地项目格尔木东基地启动建设。多元储能类型领跑全省,建成国内首个5万千瓦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全球超高海拔南山口2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氢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加快布局,东方电气国内海拔最高的风机叶片浇筑实证成功,格尔木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分解生产线及风光一体化回收等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应用端产业布局起步,昆仑云谷智算中心产业园、中国柴达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清洁能源全产业链格局逐步形成。
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十四五”期间,我市金属冶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年产420万吨铁矿开采、315万吨铁精粉、20万吨电解铅产能,建成全国第二大镍钴矿山,实现铜铅锌一体化冶炼;油气化工以格尔木炼油厂为核心,形成150万吨/年原油炼化能力,保障青藏两省能源需求;煤化工、天然气下游产业形成210万吨甲醇、40万吨电石产能。文化旅游产业亮点纷呈,打造3个4A级景区,推出11条特色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490.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20.1%,“中国盐湖城”品牌影响力提升。农畜产业品质升级,建成四大产业带,培育“尔木怡心”品牌,枸杞出口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唐古拉牦牛”等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263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纵深推进 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1.14%,城镇居民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100%、97.99%,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8%,绿化覆盖率22.07%,人均公园绿地15.48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808户,解决28个小区7848户不动产办证难题。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建成9个省级示范村、4个生态示范村镇,行政村实现“三通”全覆盖,农牧区供水保障率96%,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9.9%,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典型案例,唐古拉山镇建成千兆网络小镇,红柳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十四五”以来,我市实施重大民生项目207项,就业保障成效显著,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7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8%,教育医疗水平提升,新增学位4500个,“双减”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建成“六大医疗资源共享中心”,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4.22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出台260余条助企纾困措施,开展“集中攻坚年”“优化年”等行动,95%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2023年营商环境评价居全省45个县级区域第7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中,33名市级领导共包联620家企业,为企业减负超3.5亿元,带动消费超6000万元,企业获得感增强。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我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治安、刑事案件连续三年“双下降”,荣获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馆开馆,建成17个“石榴籽家园”;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超98%;能源、粮食储备充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同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话剧《筑路忠魂》等作品,出版《昆仑文化》丛书,创成8项省级非遗项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十四五”期间,我市在生态、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实现全方位突破,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站在新起点,这座被昆仑守护、被盐湖滋养的城市,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在青藏高原上续写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百姓幸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