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倩 仁增加措
在格尔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大风车”不分昼夜地旋转,一排排浅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正变得有声有色,处处充满生机,也将无尽的电能传输到四面八方。
近年来,随着以光伏、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我市将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实现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积极融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全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以绿色生态做底的产业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十四五”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部署,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主动融入国家能源发展重大战略布局,新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00万千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市充分利用“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禀赋,开展全域风光资源普查与承载力评估,优选可用于开发的土地1.28万平方公里并纳入“十五五”国土空间规划,估算可开发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2.19亿千瓦(光电装机1.91亿千瓦,风电装机0.28亿千瓦)。同时,前瞻性编制甘森、那河、东西台等基地规划,高质量完成《“十五五”清洁能源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研究》。目前,全市电源总装机1211.31万千瓦(光伏888.4万千瓦,风电99.75万千瓦,水电23.41万千瓦,火电81.6万千瓦,储能118.1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09%。新能源装机达到1106.3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91%,分别占全州、全省的44%、21%,较“十三五”末增长119%。2024年完成发电量110.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37.9%,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101.4亿千瓦时,增长30.8%。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新的增长动能不断显现。我市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作为植入新兴产业、调整全市传统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能源企业实现产值90.9亿元,贡献税收14.6亿元,带动就业上万人,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6.9%。“五大六小”能源央企全部落户,我市成为新能源投资“洼地”,新能源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6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2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6%,清洁能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持续攀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促进新能源电量就近就地消纳,西矿环保升级及多金属综合循环利用、汇信2万吨碳酸锂等项目相继投产,新增负荷20万千瓦以上,“绿电”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着力推动多能协同互补,能源供给更加安全可靠。我市累计建成国家第一批大基地、青豫直流二期外送等清洁能源项目32个,清洁能源装机较“十三五”末新增601.4万千瓦、增长114%,在建和新建装机规模突破1600万千瓦。调峰电源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油田30万千瓦燃机重启投运,华电2×66万千瓦煤电明年将实现投产,年调峰能力提升至68亿千瓦时,电网“峰谷差”压力得到缓解。新型储能业态不断丰富,240万千瓦抽蓄、两个35万千瓦光热、6万千瓦液态压缩空气储能、5万千瓦熔盐储能、2万千瓦飞轮储能等项目相继推进。大基地、南山口抽蓄、光热等项目建成后,储能规模将提升至616.65万千瓦,风光火储的比例将从“十三五”末的16.1%、71.9%、9.3%、2.7%优化为19.2%、51.7%、12.7%、16.1%,供电安全可靠性不断增强,多年想干而未干的事得以实现。
逐步实现智能接入送出,网架高速路通畅便捷。坚持骨干网架和特高压外送通道双轮驱动,全市建成750千伏变电站2座,330千伏变电站14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昆仑山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东台、松如沟750千伏变电站项目已核准,力争年内开工,海西至主网架加强、“四南”通道工程已纳规,计划2026年开工建设。青桂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是国内首个跨国网、南网沙戈荒基地输电示范工程,目前已完成可研评审,电网高速路越来越宽广。
建链延链补链贯穿始终,新能源产业发展量质齐升。聚焦“风、储、大基地、电池、绿算”五大产业成链,持续招引头部企业。格尔木东基地、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4×66万千瓦煤电项目、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完成核准备案。东方电气高原型风机叶片;远景风电主机制造;盐湖沃锦熔盐成功入链;百川光热装备制造、晶环嘉远光伏回收、厦门海辰储能电池、精航光伏清扫机器人等项目签约落地;柴达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昆仑云谷智算产业园等绿算项目加速布局,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起势。
注重多维度共建发力,保障机制体系更加健全。全面落实“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新组建市能源局,成立格尔木昆鹏能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研究制定《格尔木市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行动方案》。高规格成立格尔木市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及6个牵引性重点项目专班,建立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联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台账化督查”,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产业协同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