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红红 马彩萍
从东海之滨的温州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3360多公里的山海之隔、2562米的海拔落差,阻挡不住东西协作的深情。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锚定“十四五”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一茬接一茬接力奉献,以产业为骨夯实发展根基、以民生为脉传递民生温度、以人才为魂激活内生动力,不仅书写了“温格情深、共谋发展”的时代篇章,更留下了一批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为格尔木培育了可延续、带不走的高质量发展力量,成为“十四五”期间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实践。
产业筑基: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兴城”
“产业帮扶不能只送‘鱼’,更要建‘鱼塘’、教‘渔技’”,这是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历任组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组始终立足格尔木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将浙江的市场理念、技术经验与高原实际精准对接,让援建项目真正扎根结果。
在郭勒木德镇红柳村,50亩标准化猪舍里的土猪膘肥体壮。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指着规范整齐的养殖区说:“2020年浙江援青工作组投资100万元建猪舍、修围墙,现在每年出栏500头土猪,光这一项就占村集体经济的3%。”这只是工作组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缩影。早在2016年,300万元援青资金就投入园艺场东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新建的24栋温棚让格尔木市民的“菜篮子”更加充盈;2023年,200万元资金投向大格勒乡新庄村,改造道路2万平方米、铺设路灯176盏,为乡村产业发展铺就“快车道”。
真正让高原特色产品走向全国的,是工作组倾力打造的“青藏优品”品牌。2021年,2000万元援青资金帮扶农特产品购物平台建设,从微信小程序到抖音直播间,从淘宝店铺到京东专柜,全方位搭建起产销桥梁。工作组每年还投入300万元用于品牌推广,如今浙江已有20多家线下实体店,枸杞、藜麦、牛羊肉等高原特产通过“青藏优品”走进千家万户。2024年,该品牌销售额突破9000万元,农垦集团的全自动化枸杞原浆生产线也借势扩大规模,让原生态产品赢得全国消费者青睐。
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止于农牧业。2024年7月,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在格尔木揭牌,这是青海省首个异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组牵头整合浙江一流院校、企业和人才资源,聚焦盐湖化工等特色产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海西分园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更是培养本地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注入了浙江智慧。
在交通枢纽建设中,工作组更是主动作为。援青干部严仕吉以前瞻性视野,推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从管理体制完善到政策资源争取等方面亲力亲为。陆港园区管委会主任邓生珍感慨地说:“严仕吉同志事无巨细,不仅推动了项目落地,更教会了我们谋划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如今格尔木国际陆港已实现“三港联动”,2024年公路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00万吨,航空港旅客吞吐量近33万人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暖心:把幸福写在群众心坎上
“援青资金就像水融入土壤,每一滴都要精准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工作组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核心任务,从吃饭住房到看病上学,用一件件实事让高原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升级。
在郭勒木德镇红柳村的爱心食堂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以前做饭费劲,现在食堂管三餐,还不要钱,真是暖到心里了。”72岁的马先生边吃边说。这座2020年由援青工作组投入40万元建成的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和学生的就餐难题,更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阵地。在冬季,村民们更能感受到援建的温暖——2021年启动的350万元房屋外保温改造工程,让村民屋内温度提升3到5摄氏度,既降低了取暖成本,又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饮水安全是民生大事。2019年,工作组投入2025万元实施河东农场人畜饮水管网改造,让城乡居民用上了放心水。在城市,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陆续投入使用;在乡村,排水管网、硬化道路不断延伸。截至2024年,工作组已围绕民生领域实施11个重点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医疗帮扶让“健康之花”在高原绽放。温州与格尔木卫健系统建立长效协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余名温州专家开展“组团式”支援,远程会诊平台常态化运行,“光明行”让500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郭勒木德镇的黄女士曾被失眠困扰三个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温州专家传授的“耳穴压豆”疗法后,睡眠质量大幅改善。自2021年以来,通过4期线上课程、1期线下实操培训,让当地医护人员掌握了针灸、艾灸等实用技术,温州专家还深入基层完成2860人次体检,并指导申报高原失眠治疗科研项目,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唐古拉山镇,浙江援建的氧舱成为青藏线司机的“生命守护站”。今年6月,一名严重高反的司机经氧舱救治后脱离危险,这样的救援场景在这里时常发生。援青工作组还推动温州医科大学与当地医院结对,从设备捐赠到人才培养全方位支持,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教育铸魂:让希望照亮高原未来
“教育帮扶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要为格尔木培养代代相传的力量。”工作组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帮扶位置,从硬件改善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到视野拓展,全方位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1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棒从未间断。第四届支教团团长徐渊棋和伙伴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站前路小学深耕教学之余,打造了多个特色品牌活动。“纸飞机”书信陪伴活动中,32名温医大学子与39名学生结对,逾千封书信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沟通桥梁;“春芽医语”健康科普课上,孩子们学会了科学的健康知识;“一起云支教”活动中,夏莉嘉等志愿者通过“一对一”网课陪伴孩子成长。截至2024年,已有16名支教志愿者在格尔木留下青春足迹,超百场特色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师资力量提升是教育帮扶的核心。浙江与格尔木48所学校实现结对全覆盖,2024年就有8名浙江名师来格送教,30余场专题讲座覆盖千余名教师。每年百余名格尔木学生赴浙江研学,“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教育氛围,连续八届“珍珠生”班为253名贫困优秀学生撑起求学梦,63.25万元资助金帮助他们考入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硬件设施的改善同样显著。1800万元援青资金投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150万元捐赠的校车解决了农牧区教师通勤难题,“爱阅诚信书屋”的图书为孩子们点亮阅读之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图书馆报告厅、视听室等相继建成,让高原的教育硬件逐步向东部看齐。
人才赋能: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
“援青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队伍”。工作组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人才交流、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方式,为格尔木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24年3月,格尔木“春风行动”暨温州对口援建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53家企业提供1277个岗位,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16人。温州23家企业带来621个岗位,15人初步确定赴温就业。“格尔木市就业创业”抖音直播间1.7万人次的浏览量,见证了两地劳务协作的热度。工作组还搭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浙江的经验指导和资源对接,让本地创业青年少走弯路。
在产业领域,人才帮扶更显成效。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落地后,浙江的高端人才纷纷走进格尔木,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开展技术攻关。援青干部争取省部共建青海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2023世界钾盐钾肥大会等重要活动在格尔木举办,让本地干部得以近距离学习先进理念,与龙头企业精准对接。
干部队伍建设同样扎实。工作组建立常态化干部交流机制,每年选派浙江干部来格挂职,同时组织格尔木干部赴浙江学习。在项目建设现场、在企业车间、在乡村一线,援青干部与本地干部并肩作战,将浙江的“四千”精神与高原的“两路”精神深度融合。正如严仕吉所说:“真正的援青,要以任职者的担当、格尔木人的身份扎根,把经验和理念留在这片土地上。”
精神传承:十五载深情续写新篇
“来的时候能找到白头发,现在能找到黑头发了。”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组长陈俊屹的调侃,道出了援青干部的奉献与坚守。初到格尔木时,要经受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等考验,有的干部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有的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但没有人退缩。
这种奉献精神在接力中不断传承。从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支教团首次入驻,到2024年第四届成员接棒,32名年轻人用青春诠释担当;从第一栋温棚建成,到“青藏优品”享誉浙江,产业帮扶的理念不断深化;从首个援青项目落地,到2024年11个民生项目推进,援建的脚步从未停歇。十五年来,工作组累计投入的援青资金化作31公里的饮水管网、24栋的蔬菜温棚、176盏的乡村路灯……更化作群众心中的信任与认可。
如今的格尔木,红柳村的爱心食堂炊烟袅袅,陆港园区的车辆川流不息,校园里的书声琅琅,医院里的笑容绽放。浙江援青资金的每一分投入,援建者的每一滴汗水,都在见证着“温格情深”的生动实践。正如昆仑山脉的冰雪消融成格尔木河的清泉,浙江的援青深情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援青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的故事还在继续,一批批援建者带着初心而来,带着牵挂离开,却把技术、理念和希望留在了高原。山海为证,岁月为鉴,这份跨越三千公里的深情厚谊,必将在戈壁城市续写更多动人篇章,为格尔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