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莎莎 杨晓波)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防火期以来,我市林草部门秉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工作方针,通过压实责任、精准宣传、从严管控、强化应急“四轮驱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防线,实现林草资源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双保障”。
我市将森林草原防灭火纳入全市安全生产核心任务,以制度建设筑牢防火根基。防火期间累计召开专题部署会议20余次,在关键节点精准施策,印发各类工作方案、提醒函13份,并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发布2份全民防火倡议书,形成“上下同心、全民参与”的防控格局;创新推行“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搭建市、城区、乡(镇)、村四级林(草)长制架构,130名林长履职尽责,1564名生态管护员化身“移动哨兵”,完成巡林护林2148次;联合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60余次联合检查,33处排查隐患实现100%整改;通过清理250.83公里防火通道、131.35吨可燃物,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彰显“隐患零容忍”的防控决心。
以森林草原防灭火“进林区、进学校、进社区、进牧区、进乡镇”为抓手,我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矩阵。线下联合多部门开展14次集中宣传,张贴横幅18条,发放资料8000余份,将防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线上依托新媒体平台推送28篇防火简讯,发送100余万条提醒短信,让“防火无小事”理念深入人心。针对基层管护队伍能力提升需求,邀请消防专家开展5次“理论 + 实操 + 答疑”专题培训,571名管护员熟练掌握险情预警、自救互救技能,为一线防控注入专业力量。
我市始终坚持“人防+技防+物防”协同发力,实现火源管控全链条精细化。在林区入口设立实名登记点,重点管控春分、清明祭祀人群,同步整治“树电”矛盾隐患,从源头阻断火灾诱因。通过现场演示风力灭火机、灭火弹等装备操作,确保管护人员会操作、能处置,提升初期火情扑救效率。
防灭火硬件建设持续升级,新增141个防火语音播报杆,发放防火物资21600余件,48个管护站点完成“飞线整治”线路改造。目前25公里防火道路、1处物资储备库及5个移动式储备间正加速建设,预计今年底完工。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完善“地空一体”防控设施网络,与全国先进地区“科技赋能防火”实践同步推进。
我市聚焦“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目标,做实应急保障文章。组织2次全流程实战演练,模拟“火灾发生—应急处置—响应终止”全链条,提升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建立防火物资动态管理台账,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通过电子监控、瞭望台观测、地面巡护“三重监测”,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宣传教育创新,聚焦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游客、祭祀群众等关键人群开展精准普法;严格野外用火审批,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实现“火源不入林、火种不上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建立定期督查问责机制,以刚性监督护航青绿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